资源描述:
《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_以环境创新为中介作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8卷,第4期,2011年7月Journalof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Vol.28,No.4,Jul.2011文章编号:16733851(2011)04062605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环境创新为中介作用程华,廖中举,李冬琴(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2002~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环境创新为中介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环
2、境管制措施和环境经济措施对GD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环境创新经济产出能力与间接产出能力变量在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环境政策;经济发展;环境创新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0引言传统的经济观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实施环境保护会抑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矛盾的,在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1]理由。但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与资源的不断耗竭,各国开始意识到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由于环境创新
3、具有典型的双重外部效应,除了研发的溢出效应,还能够降低生产或产品的外部环境成本,因此各国政府都通过多种途径对环境创新活动进行驱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政策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1972年德国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将其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污染预防法等近30部环境法律;日本、丹麦、瑞典、法国、荷兰等均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改革开放年来,我国也相继颁布了大量的环境政策、法规等。这使得环境政策绩效的评价与衡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
4、题。本研究基于2002~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环境创新为中介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环境创新活动的开展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支持。1文献研究1.1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有关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一方面,于同申与张[2]成基于1998~2008中国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之间具备长期稳定关系;经济增长是环境规制强度加大的格兰成因,同时,环境规制也是经济增
5、长的格兰成因;环境规制强度的增收稿日期:2010-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1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31);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K2009053);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CXS1002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7100462)作者简介:程华(1964-),女,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与高新技术的研究。第4期程华等: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环境创新为中介作用627[3]强能促进经济增长率,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
6、长期要比短期更为明显。孔祥利和毛毅根据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期内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水平与经济增长均互为因果关系,短期内东部地区环境规制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中部地区两者之间关系不显著,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4]另一方面,杨宏伟等建立综合环境评价框架,整合了宏观经济评价模型、终端用能模型、污染浓度模型以及健康效应模型,并首次用于中国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7、的研究,模拟了3种现行环境政策,研究发现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涉及3个方面:政策本身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其改善空气质量所带来健康效益可以部分抵消环境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不能彻底消除空气污染,健康损害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1.2环境政策的中介作用[5]20世纪90年代,Porter和Linde的双赢观点比较普及。他们认为合理设计的环境法规会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会部分或完全超过环境法规遵从成本,带来环境与经济的双赢。[6]王建明等以波特假说为基础,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作用这
8、一视角来分析环境约束(包括:环境政策与绿色市场)、企业绿色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以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企业绿色创新在环境约束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外部环境约束总体[7]上对绿色创新起正向驱动作用;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有正向激励。PaulLanoie等基于7个OECD国家4200家企业的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