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

ID:5273094

大小:651.0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2-07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_第1页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_第2页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_第3页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_第4页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方神庙与社会文化变迁——南昌西山万寿宫碑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平亮一前言南昌西山万寿宫位于新建县西山镇,距离南昌城约30公里。因西山别称“逍遥山”,故西山万寿宫亦称“逍遥山万寿宫”。明清以来,由于万寿宫逐渐成为江西地方文化的象征,西山万寿宫的影响日益扩大。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八月前后,西山万寿宫都要举行规模盛大、长达40多日的“朝仙”活动。前人关于西山万寿宫的研究,大多是从道教史的视角,考察唐宋时期净明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荷兰学者施舟人考察了以西山为活动中心的许逊教团,1由民间教派演变为正统道教的历史过程。日本学者秋月观瑛认为,两宋时期国家对道教推崇促成

2、了西山万寿宫的发展;宋以后的西山万寿宫,失去了国家性2的宫观资格,具有更浓厚的民间信仰祠庙的色彩。郭武、黄小石、张泽洪、李刚等学者围绕许逊崇拜与净明道的发展,论述了西山万寿宫的历史及其“净明3祖庭”地位的形成原因。此外,有不少学者从地方史或民俗学的角度,对西山4万寿宫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西山万寿宫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未深入探讨明清以来西山万寿宫的时代特征。自宋代以来,伴随着西山万寿宫的发展,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就笔者所见,现存有关西山万寿宫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明正统《道藏》中收录的《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

3、《净明忠孝全书等》、《修真十书》等;二是宋代以来地方文人所作的诗文和政府官员发布的告示。这些文献资料大多收入历代西山万寿宫宫志,还有少量散见于文集和地方志;三是山志和宫观志,如《逍遥山万寿宫志》,现存重刻或重修于清道光、光绪和宣统﹡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2LS02)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第五轮卓越学科领域计划项目(AoE/H-01/08)的阶段性成果。1K.M.Schipper.“TaoistRitualandLocalCultsoftheT'angDynasty”inM.Strickman,ed.,TantricandTaoistStudi

4、esinHonourofR.A.Stein,vol.3.Brussels:InstitutBelgedesHautesEtudesChinoises,1981.2[日]秋月观瑛著,丁培仁译:《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郭武:《<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黄小石:《净明道研究》,巴蜀书社,1999。张泽洪:《许逊与净明道》,《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2年第11輯;李刚:《唐代的许逊崇拜与宋元净明道的发生》,《中国道教》1990年第3期。4章文焕:《万寿宫》,华夏出版社,2004年;余

5、悦编著:《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页17—58;陈柏泉等编著:《江西风物志——新建道家名迹西山万寿宫》,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时期的3个版本,另有道光二十年刊刻的《黄堂隆道宫志》、乾隆三十一年刊刻的《西山志》及民国十三年刊印的《西山志略》。此外,西山万寿宫现存大量碑刻资料,尤其是尚未收入历代宫志的题名碑。本文主要依据这些碑刻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明清时期西山万寿宫与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西山万寿宫的碑刻集中产生于明后期、清前期及清后期三个历史时期。就其内容而言,明后期和清前期的碑刻主要是记述当时西山万寿宫重建的经过,

6、清后期的碑刻则登载了大量捐款者向西山万寿宫捐款的具体数额,以及重建费用的收支明细。从涉及的社会群体来看,明后期的碑刻集中反映了士绅和党正阶层与西山万寿宫复兴的联系,清前期的碑刻集中体现出地方官员和士绅对西山万寿宫的塑造与影响,清后期的碑刻则全面展现了士绅、商人和香会等不同社会力量在西山万寿宫这一历史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上述碑刻资料表明,在明清西山万寿宫的发展过程中,官员、士绅、商人以及香会分别扮演了不同角色。那么,随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加入,西山万寿宫的文化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家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和制约地方社会文化变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揭示地

7、方神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意义。二士绅、党正与明后期西山万寿宫的复兴西山万寿宫奉祀净明忠孝道的祖师许逊(许真君),其早期历史经历了由祠到观、由观升格为宫的演变过程。据说,东晋时许真君仙逝后,族人于其旧居所创立“许仙祠”。到南北朝时,许仙祠改名为“游帷观”。不过,直至唐代以前,尽管许逊崇拜开始与道教发生了一定的联系,但“游帷观”主要还是许氏族裔和里人举行祭祀活动的中心。进入唐代,随着声势浩大的道教运动的开展,以胡慧超为首的道士群体对许逊崇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造,使之与道教的联系得到加强。至晚唐时期,形成了以许逊为代表的“净明忠孝1道”。两宋时期的崇道政策

8、,使许逊崇拜和西山万寿宫都得到了空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