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357799
大小:4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05
《“迎评估、建示范”评建知识问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迎评估、建示范”评建知识问答一、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答: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从层次看,它属于高等教育,从类型看,属于职业教育。二、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三、为什么说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答: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据专家分析:既然是一种类型,类型中就有层次之分,即: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职,这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高职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依据。四、在16号文件中将以前“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
2、中去掉“研“字,意义何在?答:教高[2006]16号中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中的“研”去掉,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功能上与本科院校的区别。五、文件中对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如何释义?答:文件中明确强调职业院校除了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以外,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六、为什么要调整评估方案?答:因为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是一种教育类型,但目前评估优秀的学校并没有凸现高职特色。七、调整评估方案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3、?答:主要是教高[2006]16号文件、14号文件。八、新旧评估方案的主要区别什么?答:a.新的评估方案将加强对各院校的过程评估,其方法是建立高校教学基本情况状态数据库,及时将有关数据上报。目前,教育部已成立课题组,着手研究如何采集高等职业院校数据库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将及时收集整理这些比较准确的信息并进行公布。b.新的评估方案将引进多元评估主体,包括行业专家、普通教师。c.新的评估方案,只设“通过”和“暂缓通过”,淡化评估结论等次,引导学校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d.新的评估方案设计思路:吸收企业现代管理理念,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效能评估经
4、验。e.新的评估方案采取模块化结构,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工作基本状态数据和现场考察评估指标两大类,同时,不对职业院校的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划线,如师生比,图书数量等。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重要考核指标有哪些? 答:共有七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重要考核指标有6项:1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2“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3职业素质养成;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5顶岗实习落实情况;6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十一、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5、是什么? 答:1、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2、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 3、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4、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5、发挥行业企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6、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发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毕业生“双证书”人数达80%以上。十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要求是什么?
6、答:1、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6、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7、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十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是什么? 答:1
7、、切入点:工学结合。具体的形式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2、重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三个环节——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十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是什么? 答:1、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2、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大量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比例; 4、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8、 5、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 6、加强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十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