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 课时规范练19 城市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规范练19 城市化高考题组(2016上海卷,11~1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据此完成1~2题。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
2、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第2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地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设;退耕恢复湿地,是湿地建设,并不利于雨水下渗;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2015安徽卷,25~26)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读图,完成3~4题。3.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4.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3、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3.D 4.C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2003—2013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小,推测可能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了部分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林地并不是持续增加,A项错;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大,B、C两项错。第4题,图示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可知该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面硬化率升高,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A、D两项错,C项对。通勤距离是指从家中到工作地点的距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4、,城市不断扩张延伸,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增加,B项错。模拟题组(2018福建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据此完成5~6题。国 家甲乙丙丁城市化水平/%906683325.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6.丙国城市化水平高于乙国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多从事服务业C.人口集中在绿洲城
5、市D.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答案5.D 6.C解析第5题,英国城市化水平最高,达90%以上,对应甲,B、C两项错。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较高,对应乙。沙特阿拉伯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主要集中在绿洲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对应丙。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最低,对应丁。第6题,丙国自然环境恶劣,沙漠面积广,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导致城市化水平高于乙国,C项对。(2018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第二次联考)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下图为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据此完成7~9题。7.据图推测,都市边缘区衰
6、弱开始于( )A.①B.②C.③D.④8.Ⅰ阶段为( )A.再城市化阶段B.集聚城市化阶段C.虚假城市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9.Ⅳ阶段的特征( )A.区域均衡发展B.城市环境恶化C.第一产业为主D.老龄人口众多答案7.C 8.B 9.A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曲线,都市边缘区人口变化率③时期等于0,之后小于0,即衰弱开始于③,C项对。①时期等于0,之后大于0,A项错。②时期大于0,B项错。④早已衰弱,D项错。第8题,Ⅰ阶段城市核心区人口最集中,为集聚城市化阶段,B项对。再城市化阶段是城市核心区衰落后,重新恢复,对应Ⅳ阶段,A项错。虚假
7、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C项错。逆城市化阶段人口由城市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与Ⅱ阶段类似,D项错。第9题,Ⅳ阶段核心区人口上升,都市区人口增加,再城市化阶段区域均衡发展,A项对。城市环境恶化,人口从中心区迁出,B项错。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为主,C项错。核心区新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D项错。(2018山西太原3月模拟)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
8、如下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据此完成10~11题。10.图中所示城镇发展类型中,表示潜在收缩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11.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 )A.吸引人口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