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91210
大小:4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1
《陆游夜泊水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陆游《夜泊水村》诗的格律特点平仄类型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一、用韵。本诗韵脚押下平九青韵。二、平仄。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仄仄仄4平平平仄仄平平5仄平仄仄仄仄仄6平仄仄平平仄平7仄仄平平仄平仄8仄平平仄仄平平三、对仗。诗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两联对仗,可以认为是对联里的流水对,每词的词义、词性都对的很工整。四、句式。第一联:1、2
2、句是标准句式。第二联:3、4句平仄如下:3仄仄平平仄仄仄4平平平仄仄平平按王力先生的说法,3句平仄可以认为是变例,并无不可。清代赵执信认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这里说明了两件事:1.这种句式是被承认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则必须保证第3字不能同时为仄。且按这条标准来审查,盛唐以后的诗罕见例外,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本诗是符合这条标准的。第三联:5、6句平仄如下:5仄平仄仄仄仄仄6平仄仄平平仄平乍一看本联是出律的,其实不然。律诗的拗救中有两种很特殊的节奏点用拗,这是其中的一种
3、。这种拗救的规则稍微有点复杂,将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别第六、五字做拗,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许的,且有以下几个规定: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除了这四个位置的平仄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细心比对,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规则,不出律。多说一句:这种特拗完全脱胎于古体诗,一般用于五言的第一句,极少用于七言,且在后世的科举考试中是不被承认的拗救,判为出律。但按杜甫的时期来看不
4、算出律,且有很多诗人使用这种拗救的例子。第四联:7、8句的平仄如下:7仄仄平平仄平仄8仄平平仄仄平平很巧~这句刚好是上文说的两种节奏点特拗的另一种:将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变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许的。对句不变,仍为“仄仄仄平平”。这种拗救也有个条件,那就是五言里出句的第一字必须为平,否则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标准,不出律。还多说一句:这种特殊格式产生于唐代,宋人广泛使用,使用频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应用在尾联,现在其他的联中的情况不多,且被科举考试承认。一)用韵:ing中东折二)平仄:七律的格律2三)对仗:三四句对仗五六句
5、对仗句四)句式:疑问句倒装句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
6、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
7、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
8、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