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56424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浅谈软件专业c语言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软件专业C语言说课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继课程的学习基础,木文探讨了应该通过怎样的说课来促进教师讲课的水平,提高c语言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关键词:C语言;说课;专业基础;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c语言教学屮,教师经常忽略教研备课的作用和意义,同事之间因为所授课程的不同交流也减少了,而在常规的教学检查中又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项目规范,因此无法准确地衡量教学水平。[1]本文采用说课形式,阐述了一定的教学观点,表述了具体执教c语言的教学设想、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对高职院校c语言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影响。1课程的性质、地位及目标(1)
2、C语言课程的专业背景。其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公司等IT行业,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能从事软件编码、测试和技术支持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就业岗位是: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工程师。[2](2)课程体系结构定位及课程性质。软件专业第一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笫二学期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分别开设C#程序设计(.NET方向和3G)、JAVA程序设计(JAVA方向),第三学期分别开设Ctt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SP程序设计,第四学期分别开设ASP.NET系统开发、J2EE开发,第五学期都将开设综合项目开发。由此可见,C语言的课程性质是高职
3、高专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将来进一步学习C#、Java语言,掌握软件开发项目能力奠定坚实基础。(3)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编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目标是:培养编程思维能力,熟悉基本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良好的编程思想和风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为后续莫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H标是:熟练应用三大语句、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数组和函数的运用、掌握指针和位运算的基木操作。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文化素质较低、自控能力相比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等特点,C语言的教学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4、[3]具体来说,通过突出重点教学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创建一种基于工作实例的模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能力。3课程内容设计(1)夯实基础。将C语言课程的内容分为四大模块:C基本概念、三种基木程序设计结构,数组与指针、函数。这样将有助于学生逐个模块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夯实了基础。[3](2)突出重点与难点。C语言课程的重点模块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与其所对应的重点内容有:流程图的画法、变量的理解、
5、表达式的止确书写、数据的输入/输出、if语句选择结构、while与for循环结构、函数的泄义与参数传递。C语言课程的难点模块是: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坏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与其对应的难点内容有:if语句的嵌套、多重循环程序设计、二维数组与字符串、指针、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4](3)详细内容设计。C语言课程的教学案例都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牛活中的案例。具体见图lo4教学方法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应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如2图所示。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I韦I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
6、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在C语言的教学中如,ATM取款机登陆程序,可以将其分解为3个小任务(单个密码的一次登、单个密码的三次登陆、多位密码的三次登陆)来逐步完成。启发式教学法:设趣(通过问题引入任务目标,提高学生兴趣),再激趣(通过任务分析,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诱趣(诱发学生“生疑-思疑-释疑、再生疑-再思疑-再释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将任务的解决从易到难逐步推进,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不断诱发学生思考,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然后再扩趣(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最后才完成
7、任务及掌握方法。5教学考核评价6教材分析C语言课程选用了什么教材,以及该教材所具有的特点。7教学保障(1)师资保障。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及项目实践水平,每年选派老师赴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2)硬件资源保障。软件开发实训室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室既有学生上机的电脑乂配有投影设备,可供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保障了教学化一体化的实现。参考文献:[1]任宝贵,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02).[2]姜华斌,张新民•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