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41958
大小:2.59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10-19
《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化脓性骨髓炎黄石市四医院骨科黄开元【摘要】目的观察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敏感抗菌素溶液放入自制微泵中通过与之相连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以2~4ml/h的速度持续注入化脓性骨髓炎病灶6~10周。 结果 35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炎症在3-7天得到有效控制。随访35例,随访时间最长2年4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年3个月,34(97.1%)例愈合,1例复发。结论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可有效保证病灶
2、中抗菌素浓度,能提高化脓性骨髓炎的治愈率,有望成为治疗骨髓炎的一种新方法。前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往一旦发生此病临床上常采用灌洗或抗菌素缓释体等局部给药方法治疗,这些方法在治疗和护理中往往存在不理想之处。我科自1998年1月—2002年5月共收治急性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35例,在开窗引流术或病灶清除术后,伤口Ⅰ期缝合,用自制微泵(见附图一)将抗菌素注入病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自制微泵样品(附图一)自制微泵的内部结构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其中储药胶囊为医用硅胶,将抗菌素药液注入其中后
3、,依靠其均衡收缩力为动力,使其中药液向前流动。附图二:A:持续开关B:自控开关C:小胶囊D:弹力压迫点E:流量控制管自制微泵工作原理(一)附图三:A:持续开关B:自控开关C:小胶囊D:弹力压迫点E:流量控制管从储药胶囊中流出的药液,可以分二条通道前进(见附图三),一条是通过流量控制管“E”,再经过持续开关“A”(如果它是处在“开”的状态),而后继续前进,进入与之相连的硬膜外导管,随后药液经硬膜外导管引入病灶区,其中流量控制管“E”是一种内径相当微细的管道,其内的液体流速控制在2ml/h。自制微泵工作原理(二)附图
4、三:A:持续开关B:自控开关C:小胶囊D:弹力压迫点E:流量控制管另一条通道是药液从储药胶囊中流出后,通过流量控制管“E”,再经过自控开关“B”(如果它是处在“开”的状态),然后向前进入“自控按键”装置内的“小胶囊-C”,在自控按键装置内的“D”点处有一受弹簧控制的装置,使“D”点处的管道因弹簧弹力的作用而处于压闭状态,当人工按压“自控按键”时,“D”点处的弹力压迫被松开,与此同时,“小胶囊-C”受到压力,使其内储留的药液因压力的作用而穿过开放的“D”点向前流出,再向前进入硬膜外导管,将药液引入病灶区。自制微泵工
5、作原理(三)此自制微泵持续流量为:2ml/h,通过自控按键流量为0.5ml/次,自控间隔时间为15分钟,故整个微泵每小时最大输出流量为:2ml+0.5ml×4=4ml左右。与微泵相连的是麻醉科常用的硬膜外导管,导管放入病灶区的部分开多个侧孔,开侧孔采用注射器针头戳孔,以保证侧孔的大小适当。不能用剪刀开侧孔,以避免侧孔过大而引起导管断裂。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6-52岁。急性骨髓炎18例,其中血源性骨髓炎8例,创伤性骨髓炎10例;慢性骨髓炎17例。按部位分:胫骨22例,股骨
6、7例,肱骨3例,尺桡骨3例。有慢性窦道者10例,骨外露7例。手术中病灶取材,送检35例标本在37℃有氧条件下作细菌培养及药敏,其中培养阳性31例(88.57%),阴性4例(11.43%)单一细菌感染9例,混合细菌感染22例。手术方法:以胫骨上端骨髓炎为例,麻醉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或全麻。1.体位、切口:仰卧位,前外侧切口,切口以病灶为中心,注意避免进入关节和骺板。2.显露、钻孔探查: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将胫前肌群向外侧牵开,如有骨膜下脓肿,经穿刺证实即可纵行切开骨膜引流出脓液并送培养,若无脓液,也常可见病
7、变区皮质骨轻度粗糙,色泽灰白。可将骨膜向两侧稍作剥离,用骨钻钻孔数个,直达骨髓腔,以探查有无骨髓腔脓肿。如髓腔无脓液溢出,钻孔已达减压作用,然后将硬膜外导管的一端用注射器针头戳3~5个侧孔,用硬膜外穿刺针穿过皮肤将其引入病灶区,将导管的尖端及其已开侧孔的部分放在钻孔部位作局部注药用,同时于病灶骨旁放置一根硅胶引流管,全层缝合皮肤,即可结束手术。手术方法:3.开窗扩大引流:钻孔后如发现有脓液自髓腔内流出,则用骨凿在钻孔部位凿除1cm宽、适当长度的皮质骨,开窗以通畅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除去坏死组织和游离的碎骨片,但
8、不要作髓腔内搔刮,以免扩散感染。将已开好侧孔的硬膜外导管放置于所开骨窗内,同时于病灶骨旁放置一根硅胶引流管,全层缝合皮肤。手术方法:4.对慢性骨髓炎,手术时骨膜下剥离一般为1~2cm,以免影响骨的血供,引起感染复发和死骨形成,按死腔大小设计需开窗凿除的骨质,然后,用骨凿沿死腔边缘凿除骨质,直至成为浅碟状为止。为防止凿骨时引起骨折,可在预定凿骨的四周钻孔,再沿孔间凿开。但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