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24415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8
《中频电疗、腰背肌训练治疗单纯性下腰痛78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频电疗、腰背肌训练治疗单纯性下腰痛78例【摘要】目的:观察屮频电疗、腰背肌训练治疗单纯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78例单纯性下腰痛釆用北京产BA2008-III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和腰背肌训练治疗效果。结果:1例仅治疗2天,腰背痛缓解;77例中最短治疗时间7天,最长22天,平均治疗时间14.5天,腰背痛均消失。结论:中频电疗、腰背肌训练治疗单纯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确切、简单方便。【关键词】单纯性下腰痛;中频电疗;腰背肌训练【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4-02慢性下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约占骨科门诊量的一半,随
2、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发病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从2009年2月一2011年9月,就其单纯性下腰痛采用电疗、腰背肌训练治疗78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25〜41岁,平均32.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系腰部酸、胀、痛,过度弯腰及挺腰时加重,稍弯腰时减轻,其中14例睡眠>8h后腰痛难忍,需下床活动后减轻,占18.0%;37例在天气变化时似有腰痛加重的趋势,占47.4%o按照数字定级法[1],1〜3级为轻度10例,占12.8%;4-6级为中度44例,占56.4%;7〜10级为重度
3、24例,占30.8%。查体:双侧腰背肌均有紧胀、压痛,以腰3平面处最为明显,均无叩击放射痛,骨盆回旋试验,双豔“4”字试验,双下肢直抬高试验均阴性,处骨神经走行处无压痛,下肢末梢感觉、肌力、血运正常。所有病例摄腰椎正、侧位中无明显异常发现,双舐韶关节面清晰;血沉〈15mni/h,抗“0”类风湿因子均在止常范围。1・2治疗方法中频电疗法,采用北京产BA2008-III型电脑中频治疗仪,以腰3椎体部位为中心,两电极片放置于棘突旁,每日2次,每次20mino腰背肌训练:釆用俯卧位、头胸部稍后仰,单侧下肢伸直位后伸维持6~8s,手扪及紙棘肌明显紧张,双下肢交替进行,每次训练在20
4、〜40次,以自身感觉不累为限;如为伏案工作者,每工作30min左右嘱其站立位,与俯卧位同式样行腰背肌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重度疼痛患者给予口服屮成药新瘙片。1.3治疗结果1例仅治疗2天,腰背痛缓解;77例中最短治疗时间7天,最长22天,平均治疗时间14.5天,腰背痛均消失。治疗结朿后嘱所有病例继续行腰背肌训练,随访时间为2个月〜2年1个月,平均4个月21天,无复发。优良率为98.7%o2讨论单纯性下腰痛仅限于腰部,可为一侧,但常为两侧,可一侧轻一侧重,腰部各结构的感觉为腰1〜5脊神经所供应,椎旁肌、腰筋膜及脊柱外部各韧带为其原发后支所支配;椎管内部各韧带及脊膜为其
5、脊膜返支所支配。当以上各结构被病变组织刺激时,神经冲动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即感到腰痛[2]。临床上腰痛主要由于外伤性及劳损性为常见,即本文所述及的单纯性下腰痛。外伤性是指腰部各种活动中,超出自然解剖因素的限制,引起相应组织的屈曲性和后伸性损你如腰部除负担沉重的运动外,还要维持体位平衡适应各种活动的变化,既耍求灵活性,乂耍求稳定性和I办调性。在过重的挑担起启、举重、扛抬重物等重体力活动中,首先山腰部肌肉及周围组织承担而后再累及韧带、椎间盘等深层组织。对于劳损性尤其指出的是冃前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伏案工作人员大量增加,如电脑操作时间过长,青少年上网、打游戏机,半卧位于床上看
6、电视以及弯腰开车人员的大量增加等不良姿势,较长时间紙棘肌、腰背肌、筋膜牵拉,摩擦、受压的积累性损伤称为劳损性,继而退变,无菌性炎症生成,小血管和神经支与软组织瘢疤粘连均可引起下腰痛。腰背肌训练中,病人取俯卧位下肢后伸上抬腰背肌作等张收缩,下肢后伸位维持使腰背肌作等长收缩状态,均能增加肌纤维的伸缩程度,肌纤维增粗,粘连分离,肌肉内血流加快,以达到背伸肌力增强,起保护、稳定脊柱的作用,从而减弱外伤及劳损造成对脊柱组织的损伤。中频治疗仪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能达到深层组织,有较明显促进局部血流循环的作用,加快渗出、水肿的吸收;100HZ或90-100HZ差频干扰电流作用20mi
7、n后,皮肤対痛阈明显上升,冇良好的止痛效果;同时屮频电流对神经肌肉冇兴奋作用。屮药新瘙片含经典中药片仔痪的主要成分,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故釆用中频电疗,腰背肌训练,中、重度疼痛病人服用中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应视为治疗单纯性下腰痛的优先选择。参考文献:[1]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5.⑵刘润田.脊柱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