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77282
大小:1.57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9-20
《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语相关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H195单位代码:10183研究生学号:2015124026密级:公开m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语相关问题研究TheRelatedResearchonPhaticCommunioninComprehensiveChineseCourseTextbook作者姓名:王乐类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领域(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指导教师:吕明臣教授培养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2018年6月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
2、语相关问题研究TheRelatedResearchonPhaticCommunioninComprehensiveChineseCourseTextbook作者姓名:王乐领域(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指导教师:吕明臣教授类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答辩日期:2018年&月>t日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与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
3、业性使用(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限)。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本文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人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聰曰期抨1)月曰'摘要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语相关问题研究寒暄语作为一种功能性极强的
4、交际性语言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不同民族的寒暄语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形式,寒暄语的语用功能也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伴随式转变。汉语寒暄语受到汉语文化内涵和语用环境的影响,语言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非常鲜明,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扰。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符合汉语习惯的寒暄语使用方式是现阶段学界的主要探讨内容。第一部分从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层面概述了现阶段汉语寒暄语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寒暄语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
5、为后续研究作支撑。第二部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定义了汉语寒暄语,在此基础上将汉语寒暄语概括为:招呼型、问候型、恭维型、迎送型、调侃型、客套型、复合型七个类别,并对每一类寒暄语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综合课教材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综合课教材为研究对象,详细统计了两套教材中不同类别汉语寒暄语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际场景和交际主客体关系的设定情况。第四部分在教材分布统计的基础上参照前人的调查研究和问卷分析结果,综合归纳出两套教材在汉语寒暄语编写层面存在的相关
6、问题:汉语寒暄语类别分布不均衡;汉语寒暄语难易程度缺乏递进性;汉语寒暄语文化因素体现不足;交际场景关系脱离社会生活。第五部分在三、四两部分的基础上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教材编写应注重:寒暄语编写应类别均衡且具有开放性;场景关系设定应灵活多样;重视体现寒暄语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平衡不同类别的寒暄语教学;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灵活设置情景进行操练。关键词:汉语寒暄语,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编写,分布研究IAbstractTheRelatedResearchonPhatic
7、CommunioninComprehensiveChineseCourseTextbookAsahighlyfunctionalcommunicativelanguage,ChinesePhaticiswidelyspokeninthelanguagesofthepeoplesoftheworld.Differentethniclanguageshavedifferentlanguagefeaturesandformsofuseduetotheirlanguage,culturalbackground
8、andcustoms.ThepragmaticfunctionsofChinesePhaticcanalsoproducecorrespondingaccompanyingchangeswiththemigrationoflanguageenvironment.ChinesePhaticareaffectedbyChineseculturalconnotationandpragmaticenvironment,andtheculturalandsoci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