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

ID:41859260

大小:398.81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9-03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_第1页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_第2页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_第3页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_第4页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形式主义分析举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虞美人》的形式主义分析1.“粗服乱头”的理解2.读者僭越的联想——叶嘉莹解释的教训3.对作品的结构或修辞进行分析和审美——俞平伯对《虞美人》的分析“粗服乱头”/“不受控捉”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王国维《人间词话》: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可否具有如此深意?叶嘉莹认为“春花秋月何时了,

2、往事知多少”二句“是把天下人全都‘一网打尽’的两句好词”。之所以如此“捧杀”,是因为她认为“春花秋月”四字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的两种基本形态。她借晚于李后主半个多世纪的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思维来解释自己的理解:“套一句东坡的话,‘自其变者而观之’,则花之开落,月之圆缺,与夫春秋之来往,真是‘不能以一瞬’的变化无常;可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年年春至,岁岁秋来,年年有花开,岁岁有月圆,却又是如此之长存无尽。”所以,“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其实写的是“宇宙之运转无穷,是来日之茫茫无尽”的意思;而“往事知多少”一句则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是去者之不可复返

3、”的意思。两句合在一起,“触及到宇宙一切事物的核心”,不仅表现了“负荷着无常之深悲”的个体面对此无穷尽的宇宙之运转的深深的无奈”,更令人吃惊地是,她认为这一种主题是“普天下之人面对此永恒与无常之对比所具有的一份悲哀无可奈何的共感”。(《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问题:1.“春花秋月”二词能否具有叶嘉莹所说的那种内涵?2.叶嘉莹所解释的那种内涵是否是李煜词所表达的意思或主题:3.李煜此词的意思、主题到底应该怎样确定?4.读者应否像叶嘉莹这样感悟作品字句的意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二句之间的心理逻辑奇语劈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日日以泪洗面,

4、遂不觉而言春秋之长。岁岁花开,年年月满,前视茫茫,能无回首,故人情耳。按:《默记》下曾记载:“韩玉汝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亦见《避暑漫抄》。俞平伯援引这则文献记载,既说明李煜何以怨春秋之长,和何以会在此“春花秋月”之际回忆“往事”,盖由于“前视茫茫”,一片黑暗,除了“回首”,岂有排遣悲苦幽愤的别种途径?因此“回首”往事才成为最自然的“常情”。这种解释较之叶嘉莹的穿凿附会,由于更接近于一个诗人、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态和行为,因此更切理恹心。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基础,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作品在表达意思、情感时所创造出来的形式或结构特征,对

5、非创作者进行指导,而不是像叶嘉莹那样,与别的读者交流或分享自己对于某部作品、某些词句或某位作家的个体感悟。《虞美人》上阕的结构“小楼昨夜又东风”,下一“又”字,与“何时了”密衔,而“故国”一句便是必然的转折。按:据此,则俞平伯先生显然认为,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二句之间,后一句是对前一句句意的“转折”。此处的“转折”一词不必理解为句意的相反,倒不如理解为改写他意:第一句是怨,而第二句则补充解释为什么怨。这样理解,便凸显了李后主词那种阴柔和婉约的特征:一种幽怨和愤懑刚发散出来,便要急忙找补着解释,仿佛唯恐这种情绪会得罪什么人似的。而这一解释,又减弱了那种幽

6、怨、愤懑的强度,使之转为作者内心里潺湲的叹息。就章法言之,三与一,四与二,隔句相承也;一二与三四,情境互发也。但一气读下,竟不见有章法。后主又乌知所谓章法哉,而自然有了章法,情生文也。问题:请具体解释俞平伯先生所谓“隔句相承”和“情境互发”等分析。补充资料:“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宋人作词佳处,在“细”、“密”。凡词境宛如蕉心,层层剥进又层层翻出,谓之“细”;篇无赘句,句无赘字,调格词意相当相对,如天成然不假斧削,谓之“密”。但我并不以为作者当时先定了格局然后作词的,只是说有些好词,如分析其结构,精密有如此者。此仅可资欣赏者之谈助,不可以拿来死讲死摹的。凡文必有条理

7、,佳者尤显明,但这种条理只随成熟的心灵自然呈露,不是心灵被纳入某种范畴而后成条理的。最好的感兴在心头,若把它捉住,何愁在纸上或口头不成文理呢?“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此语妙确。文理何尝罕见,可贵者正在自然耳。论文词之“作”与“解说”,其过程恰好相反。分析如剥蕉抽茧,不得不繁复,愈细则愈见功力,而作者会之一心,则明清简易而已。若如分析时的委曲烦重,作者纵为天才亦是凡夫,他受得了吗?——《清真词释·序》过片二句,示今昔之感,只是直说。叶嘉莹:所谓“雕栏”,其所追怀者莫非是自己当年曾经亲手醉拍的栏干;所谓“玉砌”,其所追怀者莫非是当年曾经有人刬袜偷步的阶砌。雕栏与玉砌无

8、知,不解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