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

ID:39675325

大小:408.6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09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_第1页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_第2页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_第3页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_第4页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石楣杆·石楣·楣“五一”期间,我与深圳来的朋友去我市东山教育基地院士广场参观,朋友的一个小孩远远看见三根竖着的石柱问是什么。我说是石楣。另一个小孩说:“我去看过。那叫石楣杆。”走近一看,一块牌子上确实写着:石楣杆。三根石楣杆为花岗岩石质,分别雕刻有莲花、蛟龙、鲤鱼等图案,寓意客家人品行高洁、自强不息、人才辈出,工艺考究精美。石楣杆是旧时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凡考取功名者均可在祖屋和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耀门楣、激励来者。小孩用专注的目光看着我。我问道:“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他摇了摇头,并缠着要我告诉他。我便把我知道的一些资料常识大致说了一下。他睁大眼睛,像是似懂非懂

2、的样子。后来,我去院士广场多了,觉得有必要对此提出来供行家参考。其实,客家人没有把旗杆称为“楣”的。把旗杆称“楣”的,是江浙一带才有的风俗方言。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科举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也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盛的作弊之风,一般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求考试吉利、好运,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称之为的“楣”。依照当时的风俗,揭榜之时,谁家的考生考中了的,原来自家门前竖着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就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也是“倒楣”一词的来

3、历。“倒楣”这一江浙一带的方言,是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成“倒眉”或“倒霉”,这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倒楣”一词直到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范使用词汇,才规范为“倒霉”。再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楣:门框上方的横木。把这一横木竖起来,就是竖楣。引申贴切,形象传神。因此,楣就是旗杆,把石楣说成石楣杆,可以说是画蛇添足了。我在福建省永定县参观胡文虎纪念馆时,听说他的祖居地和祠堂就在纪念馆后的半山腰上,我与朋友沿着窄窄的小巷和山径来到他的祖居地时,看到他的祠堂左侧竖着许多楣,走近观看,发现不仅有科举成名

4、竖的楣,而且也有武官竖的楣。福建省离江浙近,把这有益的事延伸借鉴过来,是合情合理的。再看楣上刻录的功名,都是清代的。在梅州,在楣上刻录功名的不多,只是竖在那里,炫耀本家出了功名。而且,据我所知,所竖之楣都是清代中后期的。在客家地区有些地方竖的楣,不全是石楣,也有木楣、生铁楣等,只是石楣比较多一些。对于看它的形状貌似船上的桅樯把它说成石桅杆、石桅樯的,貌似旗杆把它说成石旗杆的,貌似笔把它说成“石笔”的,不一而足。这样看来,用楣来称是准确的,当然,用石做成的楣叫石楣,用木做成的楣叫木楣……也是可以的。世上的事物就是这么奇异,本来“倒楣”是正宗的表达“遇事不顺心,机遇不好

5、”的词,现在却以“倒霉”为规范;竖楣,在江浙一带是用来激励当事人考取功名,否则倒楣,在客家地区却用来炫耀功名、激励来者。从中可以看出,江浙人更注重现实功利,不顾面子;客家人更注重形象工程,照顾面子。这下真应验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句名言了。岭南写真:百年不倒石楣杆彰显客家人文精神“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一根或数根并排而

6、立,雕龙画凤,精美而庄重,高约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石楣杆是一种坚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则越高,花饰也越多越精致。”朱迪光说。在梅州市大埔县茶阳村采访,记者看到,孙中山的好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先生的故居“敬爱堂

7、”门前高高竖立着5根饱经沧桑的石楣杆。“这几根石楣杆立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这也表明邹鲁家族至少有5人考取过功名。”朱迪光说。据了解,梅州历来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围龙屋或祠堂前,随处可见高耸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迁的标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显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地区立石楣杆铭记功名激励后辈的做法虽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续。梅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