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60830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6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 背 影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蹒跚、颓唐”等词语。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写作的独特视角以及叙述的详略得当。过程与方法1.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解答为何作者会以“背影”为题。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悟作者和父亲之间的深厚情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教学重点1.紧紧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的四句话深入探究、自主体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2.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叙述方法,体会父亲的四句话。2.赏析课后“积累拓展”中的四个句
2、子,体会作者的情感。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陪伴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写父爱的很少。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说明了贤明的父亲兄长,严格的老师朋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一篇有名的描写父亲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背影》。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7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3、、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认真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也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
4、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背景资料《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3.知识链接叙事散文叙事性散文是散文的一大类别,主要功能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没有议论部分,多了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因此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大家的欢
5、迎。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和我们即将开始学习的这一篇《背影》。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
6、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朱自清的《背影》,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交卸(xiè)奔丧(sāng) 栅栏(zhà)7狼藉(jí)簌簌(sù)晶莹(yíng)迂腐(yū)琐屑(suǒxiè)差使(chāi)妥帖(tuǒ)蹒跚(pánshān)踌躇(chóuchú)变卖典质(diǎnzhì) 颓唐(tuí)(2)词语释义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赋闲:失业在家。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蹒跚:因为腿
7、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颓唐:颓废败落。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文中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根据文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移理出课文情节层次。答案示例:家中奔丧(从北京到徐州)——车站送别(从浦口回北京上学)——北京念父2.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背影”出现的情形是怎样的?其中重点详写的是哪次?为什么详写?答案示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