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2411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6
《大学生自杀现象研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自杀现象研究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05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有10人自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5人。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逐渐增加,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的自杀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密切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有两类人群:媒体和心理学家。前者只是关注了自杀的表象和直接诱因,制造一些轰动效应,没有对自杀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后者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认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无非是抑郁症、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这些分析都没有透视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根源。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强、多元化开放的
2、小型社会,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追求。在大学的校园里每一个人是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是个性张扬的闪亮舞台。但这也是出现问题的所在,有的人生性开朗善于言谈,有的人内敛沉默......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会产生差异,大学的课堂教育、课余活动不同于高中,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转折,或是很快的融入其中,或是变得更加孤僻狭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结果。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分析(一)转型社会的失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念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即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遵守
3、三纲五常,也不能像建国后那样为一种革命成功的热情所推动,更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拥有一种宗教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寄托,职业行会也没有有效地将人们联结在一起。总之,当前我国就处于这样一种近似于“失范”的社会状态中,整个社会没有一种可以将个人和社会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纽带。而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储备力量,具备知识分子的特质,能够敏感地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这种失范状态的迷茫,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命哲学,这是大学生自杀率升高的宏观社会背景。(二)教育目标的迷失教育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能够成功的社会化,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尤其大学期间是个人完成从学校到社
4、会、从孩子到成人转变的重要过程。有关调查显示,20-30岁是各个年龄组中自杀率最高的人群。可见,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从踏入学校开始,无论学校还是家庭给学生灌输的观念是个人奋斗,学习的目标就是考试,考试成功是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是孩子们奋斗的唯一目标。但进入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学生们普遍感觉比较迷茫,甚至有的学生毕业时为了逃避踏入社会,继续读研、读博。很多自杀的大学生都感叹过生活很无聊、很没劲、没有意义,这就是个体在缺少远大目标的状态下,逐步地将对自我的关注扩大的一
5、种表现,是因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大学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大学教育中应该树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不能再简单地通过学业成绩衡量学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应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是有效地消除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和预防自杀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高校德育工作开展得不够,没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及时地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学校管理的过失首先,学校管理规定过于严格和死板。有的学生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误触犯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往往会受到勒令退学等惩罚,许多学生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自
6、杀的,如果学校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管理规则,效果可能比严惩好得多。其次,高校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防范型的。甚至有的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跟家长签订协约:如果学生在学校发生诸如自杀之类的情况,学校将不承担责任。许多学校在学生有了自杀的倾向和症状之后,采取的措施是尽快将学生遣送回家,将责任推给家庭和社会。这种管理行为往往会加重自杀者的心理负担,导致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将潜在的意向付诸实施。最后,一旦发生学生自杀现象,校方习惯于封锁消息以维护学校的声誉和稳定。这些做法不能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对大多数学生起不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7、,同时,不透明的工作方法也对开展研究工作造成难度。(四)集体规范的缺失集体的力量是遏制自杀的因素之一,涂尔干认为:“在一个有凝聚力和生机勃勃的集体中,彼此不断的交流思想和感情,如同一种相互的精神支持,这种精神支持使得个人不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是充分分享集体的力量并在他自己的力量达到了极限时从中得到鼓舞。”大学管理环境和集体规范相对宽松自由。比较而言,中小学的班级是比较紧密的组织群体,有固定的教室、相对亲密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但大学则不同,多数是流动教室,没有集体共有的空间;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和联系,师生关系
8、极其生疏;大学生相对独立、自我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关怀也相对比较少,甚至有的班级直到毕业还可能有互相不认识的人。“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种轨迹。硕士、博士阶段的情况就更加明显。总之,整个大学生群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