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ID:38359216

大小:5.33 MB

页数:88页

时间:2019-06-11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1页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2页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3页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4页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第1节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二、起源与发展三、城镇标准聚落定义: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分类: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1、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2、分类(1)城市的地理环境(2)城市形态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

2、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星状城市澳洲墨尔本中国香港里约热内卢航拍图(3)城市职能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行政城市、防御城市、文化城市、生产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娱乐城市)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和特殊职能的城市)(二)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农村集镇山区集镇3、乡村(1)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活动型村落(3)特殊类型美国

3、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广东乡村日本农村二、起源与发展(一)城市起源(二)城市的发展(1)防御说(2)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①原始的居住地②古代村落③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④现代村落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中原城市

4、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圈层图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3.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5.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1.城市2.镇第2

5、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发生

6、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1、产生原因(1)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2、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3)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4)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3、特点(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4、评价郊区城市

7、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1、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四)逆城市化阶段2、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

8、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