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33209
大小:6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27
《1.山中访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中之友》导学案 教师寄语:让书香浸润自己的心灵。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1.学习本
2、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前准备: 第一学时 一、读书自学 自主探究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3.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4.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二、完成学案 训练应用 A级(基础): 7 (1)写出8个生字。然后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级(中等): 思考: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级(拓展):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
5、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1.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2.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3.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4.再读读画线的话,
6、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5.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6.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1、3、4、组:展示1、2、题;2、5、8组:展示3、4题;6、7、9组:展示5、6题。 【其他小组质疑,展示小组解答,其他小组补充。】7 五、总结反刍 当堂检测 A级(基础): (1)写出14个生字。然后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读记记: B级(中等): (1)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写出段略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