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ID:33833767

大小:12.64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9-03-01

上传者:U-56225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_第1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_第2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_第3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_第4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安石油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论文作者签名:二‰日期:沙,尹.胁,/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石油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安石油大学。学校享有以任何方法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石油大学。论文作者签名:瓤日期:塑!坚!=:』导师签名:·注:如本论文涉密,请在使用授权的说明中指出(含解密年限等)。 万方数据中文摘要论文题目:专业:硕士生:导师: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地质工程李斌(签名)赖生华(签名)杨飞(签名)摘要本文以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包括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衍射及压汞等手段,对长6油层组的沉积构造和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油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质长石砂岩次之,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以及碎屑颗粒溶蚀形成的长石溶孔和填隙物溶蚀形成的浊沸石溶孔,储层喉道细小,但分布相对较为集中,长6油层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10.4%,渗透率平均1.2x10。3斗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差,渗透率与碳酸盐含量相关性也非常差,说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一方面受多重地质因素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又并非受相同因素控制,因而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演化轨迹。关键词:安塞油田;化子坪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II 万方数据英文摘要Subject:ResearchonOffReserviorCharacteristicsofChan96OilLayerFormationinthenorthofAnSaiOilfieldHuazipingAreainOdrosBasinSpeciality:GeologicalEngineeringName:LiBing(signature)丝釜巨丝Instructor:LaiShenghYangFeiAbstractThispaperinthenorthofAnSaiOilfieldHuaZipingAreaofChan96OilLayerFormationastheresearchobject.ThesedimentarystructureandreservoircharacteristiesinChan96oillayerformationarestudiedbasedontheWelllogging,mudlogging,meanalysisofcoresand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eastthinsections,X-raydiffractionofclay,highpressureinjeetion.Theresultsshowthatthechang6reservoirsaremainlymadeoffeldsparsandstonesandthesecondarelithicfeldsparsandstones.Typeofporosityismainlyresidualintergranularpore,theformationofelasticparticlesdissolutionoffeldspardissolutionpore,andtheformationofinterstitialmaterialdissolutionlaumontitesolutionpore.Thereservoirisfinethroat,butthedistributionisrelativelyconcentrated.What’Smore,thereservoirarepoorphysicalproperty.Thereservoirsbelongtothelowporosityandlowpermeabilityones,beingoftheaverageporosityis10.45%,andtheaveragepermeabilityis1.2x103um2.Atthesametime,thereservoirshaspoorcorrelationwimporosityandpermeability,andthepermeabilityandCarbonatecontenthaspoorcorrelationtoo.Thechangeofporosityandpermeabilityunderthecomprehensiveeffectofmultiplegeologicalfactors,ontheotherhand,it’Snotaffectedbythesamefactors,andwhichhasnotexactlythesametrajectory.Keywords:AnSaiOilfield;inthenorthofHuaZiping;thechang6reservoirs;ReserviorCharacteristicsIII 万方数据目录第一章1.11.21.3第二章2.12.2第三章3.13.2第四章4.14.2第五章5.15.25.35.4第六章6.16.26.4录前言⋯⋯⋯⋯⋯⋯⋯⋯⋯⋯⋯⋯⋯⋯⋯⋯⋯⋯⋯⋯⋯⋯⋯⋯⋯⋯⋯⋯⋯⋯⋯⋯⋯⋯⋯⋯⋯⋯⋯⋯..1研究目的及意义⋯⋯⋯⋯⋯⋯⋯⋯⋯⋯⋯⋯⋯⋯⋯⋯⋯⋯⋯⋯⋯⋯⋯⋯⋯..1国内外现状⋯⋯⋯⋯⋯⋯⋯⋯⋯⋯⋯⋯⋯⋯⋯⋯⋯⋯⋯⋯⋯⋯⋯⋯⋯⋯⋯..1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1.3.1研究内容⋯⋯⋯⋯⋯⋯⋯⋯⋯⋯⋯⋯⋯⋯⋯⋯⋯⋯⋯⋯⋯⋯⋯⋯⋯⋯1研究区概况⋯⋯⋯⋯⋯⋯⋯⋯⋯⋯⋯⋯⋯⋯⋯⋯⋯⋯⋯⋯⋯⋯⋯⋯⋯⋯⋯..3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概况⋯⋯⋯⋯⋯⋯⋯⋯⋯⋯⋯⋯⋯⋯⋯⋯⋯⋯⋯⋯⋯..3区域地质背景⋯⋯⋯⋯⋯⋯⋯⋯⋯⋯⋯⋯⋯⋯⋯⋯⋯⋯⋯⋯⋯⋯⋯⋯⋯⋯..4地层特征⋯⋯⋯⋯⋯⋯⋯⋯⋯⋯⋯⋯⋯⋯⋯⋯⋯⋯⋯⋯⋯⋯⋯⋯⋯⋯⋯⋯..6划分地层的依据⋯⋯⋯⋯⋯⋯⋯⋯⋯⋯⋯⋯⋯⋯⋯⋯⋯⋯⋯⋯⋯⋯⋯⋯⋯..63.1.1主要钻遇的标志层⋯⋯⋯⋯⋯⋯⋯⋯⋯⋯⋯⋯⋯⋯⋯⋯⋯⋯⋯⋯⋯⋯6目的组地层划分⋯⋯⋯⋯⋯⋯⋯⋯⋯⋯⋯⋯⋯⋯⋯⋯⋯⋯⋯⋯⋯⋯⋯⋯⋯12构造特征⋯⋯⋯⋯⋯⋯⋯⋯⋯⋯⋯⋯⋯⋯⋯⋯⋯⋯⋯⋯⋯⋯⋯⋯⋯⋯⋯⋯15区域构造特征⋯⋯⋯⋯⋯⋯⋯⋯⋯⋯⋯⋯⋯⋯⋯⋯⋯⋯⋯⋯⋯⋯⋯⋯⋯⋯15研究区构造特征⋯⋯⋯⋯⋯⋯⋯⋯⋯⋯⋯⋯⋯⋯⋯⋯⋯⋯⋯⋯⋯⋯⋯⋯⋯16沉积微相划分⋯⋯⋯⋯⋯⋯⋯⋯⋯⋯⋯⋯⋯⋯⋯⋯⋯⋯⋯⋯⋯⋯⋯⋯⋯⋯18区域沉积背景及沉积体系⋯⋯⋯⋯⋯⋯⋯⋯⋯⋯⋯⋯⋯⋯⋯⋯⋯⋯⋯⋯⋯18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18沉积微相划分标准⋯⋯⋯⋯⋯⋯⋯⋯⋯⋯⋯⋯⋯⋯⋯⋯⋯⋯⋯⋯⋯⋯⋯⋯195.3.1岩石相特征⋯⋯⋯⋯⋯⋯⋯⋯⋯⋯⋯⋯⋯⋯⋯⋯⋯⋯⋯⋯⋯⋯⋯⋯..195.3.2电性标准⋯⋯⋯⋯⋯⋯⋯⋯⋯⋯⋯⋯⋯⋯⋯⋯⋯⋯⋯⋯⋯⋯⋯⋯⋯..195.3.3砂地比⋯⋯⋯⋯⋯⋯⋯⋯⋯⋯⋯⋯⋯⋯⋯⋯⋯⋯⋯⋯⋯⋯⋯⋯⋯⋯⋯⋯⋯⋯⋯⋯⋯⋯⋯.21沉积相平面分布⋯⋯⋯⋯⋯⋯⋯⋯⋯⋯⋯⋯⋯⋯⋯⋯⋯⋯⋯⋯⋯⋯⋯⋯⋯21储层特征研究⋯⋯⋯⋯⋯⋯⋯⋯⋯⋯⋯⋯⋯⋯⋯⋯⋯⋯⋯⋯⋯⋯⋯⋯⋯⋯23储层岩石学特征⋯⋯⋯⋯⋯⋯⋯⋯⋯⋯⋯⋯⋯⋯⋯⋯⋯⋯⋯⋯⋯⋯⋯⋯⋯23孔隙结构特征⋯⋯⋯⋯⋯⋯⋯⋯⋯⋯⋯⋯⋯⋯⋯⋯⋯⋯⋯⋯⋯⋯⋯⋯⋯⋯236.2.1孔喉类型及组合⋯⋯⋯⋯⋯⋯⋯⋯⋯⋯⋯⋯⋯⋯⋯⋯⋯⋯⋯⋯⋯⋯..236.2.2孔喉大小与分布特征⋯⋯⋯⋯⋯⋯⋯⋯⋯⋯⋯⋯⋯⋯⋯⋯⋯⋯⋯⋯..24储层物性特征⋯⋯⋯⋯⋯⋯⋯⋯⋯⋯⋯⋯⋯⋯⋯⋯⋯⋯⋯⋯⋯⋯⋯⋯⋯⋯266.3.1储层物性特征⋯⋯⋯⋯⋯⋯⋯⋯⋯⋯⋯⋯⋯⋯⋯⋯⋯⋯⋯⋯⋯⋯⋯..266.3.2影响储层物性好坏的因素分析⋯⋯⋯⋯⋯⋯⋯⋯⋯⋯⋯⋯⋯⋯⋯⋯..28储层成岩作用特征⋯⋯⋯⋯⋯⋯⋯⋯⋯⋯⋯⋯⋯⋯⋯⋯⋯⋯⋯⋯⋯⋯⋯⋯296.4.1储层成岩作用类型⋯⋯⋯⋯⋯⋯⋯⋯⋯⋯⋯⋯⋯⋯⋯⋯⋯⋯⋯⋯⋯..29IV 万方数据目录6.4.2成岩作用序列及砂岩孔隙演化特征⋯⋯⋯⋯⋯⋯⋯⋯⋯⋯⋯⋯⋯⋯..306.5储层敏感性分析⋯⋯⋯⋯⋯⋯⋯⋯⋯⋯⋯⋯⋯⋯⋯⋯⋯⋯⋯⋯⋯⋯⋯⋯⋯306.6储层润湿性和渗流特征分析⋯⋯⋯⋯⋯⋯⋯⋯⋯⋯⋯⋯⋯⋯⋯⋯⋯⋯⋯⋯336.7储层非均质性⋯⋯⋯⋯⋯⋯⋯⋯⋯⋯⋯⋯⋯⋯⋯⋯⋯⋯⋯⋯⋯⋯⋯⋯⋯⋯336.8储层分类评价⋯⋯⋯⋯⋯⋯⋯⋯⋯⋯⋯⋯⋯⋯⋯⋯⋯⋯⋯⋯⋯⋯⋯⋯⋯⋯35第七章储层四性关系⋯⋯⋯⋯⋯⋯⋯⋯⋯⋯⋯⋯⋯⋯⋯⋯⋯⋯⋯⋯⋯⋯⋯⋯⋯⋯377.1岩性与电性⋯⋯⋯⋯⋯⋯⋯⋯⋯⋯⋯⋯⋯⋯⋯⋯⋯⋯⋯⋯⋯⋯⋯⋯⋯⋯⋯377.2物性与电性⋯⋯⋯⋯⋯⋯⋯⋯⋯⋯⋯⋯⋯⋯⋯⋯⋯⋯⋯⋯⋯⋯⋯⋯⋯⋯⋯.377.3含油性与电性⋯⋯⋯⋯⋯⋯⋯⋯⋯⋯⋯⋯⋯⋯⋯⋯⋯⋯⋯⋯⋯⋯⋯⋯⋯⋯.38第八章油藏特征研究⋯⋯⋯⋯⋯⋯⋯⋯⋯⋯⋯⋯⋯⋯⋯⋯⋯⋯⋯⋯⋯⋯⋯⋯⋯⋯398.1圈闭及油藏类型⋯⋯⋯⋯⋯⋯⋯⋯⋯⋯⋯⋯⋯⋯⋯⋯⋯⋯⋯⋯⋯⋯⋯⋯⋯398.2压力与温度⋯⋯⋯⋯⋯⋯⋯⋯⋯⋯⋯⋯⋯⋯⋯⋯⋯⋯⋯⋯⋯⋯⋯⋯⋯⋯⋯398.3流体性质⋯⋯⋯⋯⋯⋯⋯⋯⋯⋯⋯⋯⋯⋯⋯⋯⋯⋯⋯⋯⋯⋯⋯⋯⋯⋯⋯⋯398.4油层分布受控因素分析⋯⋯⋯⋯⋯⋯⋯⋯⋯⋯⋯⋯⋯⋯⋯⋯⋯⋯⋯⋯⋯⋯40第九章地质储量估算⋯⋯⋯⋯⋯⋯⋯⋯⋯⋯⋯⋯⋯⋯⋯⋯⋯⋯⋯⋯⋯⋯⋯⋯⋯⋯429.1储量计算方法⋯⋯⋯⋯⋯⋯⋯⋯⋯⋯⋯⋯⋯⋯⋯⋯⋯⋯⋯⋯⋯⋯⋯⋯⋯⋯429.2计算单元⋯⋯⋯⋯⋯⋯⋯⋯⋯⋯⋯⋯⋯⋯⋯⋯⋯⋯⋯⋯⋯⋯⋯⋯⋯⋯⋯⋯429.3储量参数⋯⋯⋯⋯⋯⋯⋯⋯⋯⋯⋯⋯⋯⋯⋯⋯⋯⋯⋯⋯⋯⋯⋯⋯⋯⋯⋯⋯429.3.1含油面积⋯⋯⋯⋯⋯⋯⋯⋯⋯⋯⋯⋯⋯⋯⋯⋯⋯⋯⋯⋯⋯⋯⋯⋯⋯..429.3.2有效厚度⋯⋯⋯⋯⋯⋯⋯⋯⋯⋯⋯⋯⋯⋯⋯⋯⋯⋯⋯⋯⋯⋯⋯⋯⋯..439.3.3地层原油体积系数、原始气油比⋯⋯⋯⋯⋯⋯⋯⋯⋯⋯⋯⋯⋯⋯⋯..439.3.4其他参数⋯⋯⋯⋯⋯⋯⋯⋯⋯⋯⋯⋯⋯⋯⋯⋯⋯⋯⋯⋯⋯⋯⋯⋯⋯..449.3.5储量计算结果⋯⋯⋯⋯⋯⋯⋯⋯⋯⋯⋯⋯⋯⋯⋯⋯⋯⋯⋯⋯⋯⋯⋯..44结论⋯⋯⋯⋯⋯⋯⋯⋯⋯⋯⋯⋯⋯⋯⋯⋯⋯⋯⋯⋯⋯⋯⋯⋯⋯⋯⋯⋯⋯⋯⋯⋯⋯⋯⋯⋯⋯⋯⋯⋯⋯⋯⋯⋯⋯.45致谢⋯⋯⋯⋯⋯⋯⋯⋯⋯⋯⋯⋯⋯⋯⋯⋯⋯⋯⋯⋯⋯⋯⋯⋯⋯⋯⋯⋯⋯⋯⋯⋯⋯⋯⋯⋯⋯⋯⋯⋯⋯⋯⋯⋯46参考文献⋯⋯⋯⋯⋯⋯⋯⋯⋯⋯⋯⋯⋯⋯⋯⋯⋯⋯⋯⋯⋯⋯⋯⋯⋯⋯⋯⋯⋯⋯⋯⋯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图版I⋯⋯⋯⋯⋯⋯⋯⋯⋯⋯⋯⋯⋯⋯⋯⋯⋯⋯⋯⋯⋯⋯⋯⋯⋯⋯⋯⋯⋯⋯⋯⋯⋯⋯⋯⋯⋯⋯⋯⋯⋯⋯..50图版II⋯⋯⋯⋯⋯⋯⋯⋯⋯⋯⋯⋯⋯⋯⋯⋯⋯⋯⋯⋯⋯⋯⋯⋯⋯⋯⋯⋯⋯⋯⋯⋯51图版III⋯⋯⋯⋯⋯⋯⋯⋯⋯⋯⋯⋯⋯⋯⋯⋯⋯⋯⋯⋯⋯⋯⋯⋯⋯⋯⋯⋯⋯⋯⋯⋯52V 万方数据第一章前言1.1研究目的及意义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陕北斜坡,盆地构造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油气聚集特征为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主要含油层位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是我国最早投入工业化油气勘探开发的含油气区之一。然而,安塞油田又是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较复杂的一个地区,具有多层系含油、含水率普遍较高、分布面积较广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该区延长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复杂的油气分布特点也进一步凸现出来,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从安塞油田开发情况总体看来,目前油田开发中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油井单井产能低、石油采出程度低、水驱控制程度较低、注水覆盖率低、单井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和递减加快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安塞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步伐,实现该区原油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弄清主力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分布规律,就可以为进一步提高低渗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提供有效的依据,以便指导本区的勘探部署。1.2国内外现状八十年代以来,储层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地球物理测试手段和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储层研究主要以多种学科综合研究为显著特征,目前,各种分析化验手段,比如,成像测井、核磁共振等新技术和三维、思维及高分辨率地震和一些特殊处理和技术在储集层分析研究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于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和的研究,主要应用铸体图象分析、电镜扫描等储层实验测试技术迅速发展,储层地球化学研究已经超越了有机一无机作用的范畴,人们对有机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类型和形成机制以及对无机成岩作用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4]。近年来,现代的油藏描述技术主要是针对于储集层的描述已经成为综合应用各个学科各种知识和方法,以建立油藏描述数据库为主干,主要利用计算机为手段,以定量化、可视化描述为目标的多个学科、多种方法、一体化的现代储层描述阶段[9]。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研究内容(1)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用标志层控制、沉积旋回对比,划分油层组、小层。小层砂顶起伏图,描述油层组、小层砂体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建立油层对比标准剖面,同时建立精细的小层分层数据库。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油田构造与圈闭特征:研究构造类型、构造形态及构造与油藏分布的关系。(3)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规律:从岩石学、测井、粒度、构造等多方面分析沉积微相的划分标志,对研究区骨架进行单井相分析,进而进行剖面相及平面微相展布分析,描述不同相带特征,分析沉积微相对储层特征的影响。(4)储层特征研究:储集空间岩石类型特征:包括储层岩石成分研究,岩石结构、构造研究。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特征:包括储集空间孔隙类型及孔隙.喉道组合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岩石成岩后生作用;粘土成分、含量及产状。储层物性:描述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大小及分布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储层平面及纵向分布特征;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及储层敏感性评价。(5)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综合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微观结构特征、结合低渗储层评价标准进行油藏控制因素分析、储层综合评价等。(6)油藏特征分析:确定油藏类型,分析油藏的温度、压力及流体性质,并分析油藏类型及主控因素。(7)储量复算通过对生产动态数据及油藏静态地质特征圈定含油面积、通过测井法解释小层有效厚度,运用类比法分析参数的合理取值,进而计算研究区石油地质储量。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0mm"--'556nli/1左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6.7℃,冻土层约O.7m。区内交通有安塞到延安、安塞到靖边等高速公路及数条县级公路纵贯油田,交通便利。区内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交通主要为油田建设修建的简易公路与乡级公路相通,建有可供油田开发的工业电网,石油开发是该区的龙头产业。安塞油田坪桥北区块以长6油层为主体的“三低”(低压、低渗、低产)砂岩油田,渗透率约为0.2xlO-3i.tm2~3.7xlO—gm2,属于特低渗透油田。它具有特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点:油井基本无自然产能,需要早期注水并压裂改造才能更有效的开发;油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驱替压力较大;油井一投产就见水,采液、采油指数初期下降快。2.2区域地质背景图2-2研究区构造位置图图2-3研究区长6期古地理沉积背景在区域构造上,研究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的中部(图2.2),伊陕斜坡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呈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倾角仅为1一O.50。区内平均地面海拔1200m~1600m,地表高差较大,约lOOm一-,300m左右,为第四纪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即沟壑纵横,梁峁交错。鄂尔多斯盆地在延长期,盆地主要以持续坳陷为主,在稳定下降的过程中伴随沉积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要的特征的外源碎屑岩系,其发展和演化完整的记录了淡水湖盆地的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整改盆地在长10时期开始发育,以湖盆为中心,形成一系列环状三角洲体;进入长9时期,盆地迅速下沉,整个长10期的沉积体系被淹没于水下;到长8期,湖相沉积盆地的规模和水深度都已经加大;到了长7时期湖相沉积的盆地发展到了最盛时期,盆地大面积的被湖水浸没,深湖区的面积也迅速4 万方数据第二章研究区概况扩大:进入长6期,湖盆下降的速度开始变缓,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图2.3),该时期最典型的特点是物源主要以东北、东部为主,榆林到横山地区由于沉积作用加强已变为三角洲平原河流相的沉积,安塞、延安和富县这几个三角洲开始了鼎盛的发育时期,东部和北部陆源三角洲沉积的前缘在盐池一定边三角洲和吴旗北部交汇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经过吴旗向南华池一悦乐地区延伸。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划分地层的依据第三章地层特征划分地层的主要依据有剖面结构、标志层和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对比法、旋回对比法、等厚度法等综合判别认识对比。3.1.1主要钻遇的标志层延长油矿在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通过对整个盆地的对比,在延长组主要识别出了K0.K9总共10个可以进行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和火山喷发物有一定关系的凝灰质岩,另一个为与有机质有关的灰黑色泥岩和页岩及油页岩类;每种标志层都有其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3-1、表3.1)。下面就研究区研究层位中主要钻遇的6个标志层(K1.K6)的电性特征和在研究区内的发育情况简单介绍如下。(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组的底部(图3.2),5.10m左右,电性特征明显,自然伽玛较高、呈箱状、高声波时差,曲线形态呈梯状、明显扩径、电阻率低值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是剖面对比的构造制图标准层与基准面,也是本次是地层对比与划分的最主要的标志层。(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图3.3),是长6油层与长7的分界;在研究区内位于K1之上70m左右,岩性特征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O.5m~1.5m左右,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图3.4),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长7顶(K2)30m~40m,岩性为深灰色凝灰质泥岩,该标志层的层厚度在1.3m左右,电性特征为三高一低。(4)K4标志层位于长4+5底部(图3.5),为深灰色的凝灰质泥岩,为长4+5与长6分乔线,下距K3标志层约100m左右,是划分长61油层组的重要标志层:厚度2.4m左右,高自然伽玛与高声波时差。6 万方数据第三章地层特征图3-1杏2005井综合柱状图1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1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系统组侏下田段油层组亚组砂组层厚㈤区域标志层及位置罗统县系组l圆一底第五段长10—90(碳质泥岩或含凝灰质T3y5泥岩)第四段长2110.130K8一中(凝灰质泥岩)T3y4长390—100I订一上(凝灰质泥岩)长针51K6一顶(凝灰质泥岩)长4+540—50飚一底(凝灰质泥岩)长针5240—50K4一底(凝灰质泥岩)-——上延长长6l长6130士——统组第三段长61220士叠系T3y3长6长6225—30l∞一底(凝灰质泥岩)长6320一30长6。10.15融一底(凝灰质泥岩)K1一中上(张家滩黑页长790—1lO岩)第二段长875—85T3y2长990一120K0一顶(李家畔黑页岩)第一段长10280T3yl中T2z纸坊组统大井径,具有燕尾状双峰,;上部是呈反旋回的长4+5砂体,下部是长6储层。(5)K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图3-6),岩性为薄层黑色凝灰质泥岩,是长4+51与长4+52分界标志,厚度1m左右。区内K5标志层高于K4标志层45m~48m,电性特征为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6)K6标志层是长4+5与长3的分界(图3.7);电性及岩性与K5标志层相似,它是由4-6个凝灰质泥岩薄层组成锯齿状的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K6标志层位于K4标志层之上90m~100m。 万方数据第三章地层特征SPCALR4RILM50140153001002200油层组标志层深度GRAC(m)R2.5RILD0160300150201202200X飞,一;7羹:!7蛰f>≮I鞋I夸.∑≥1f一一{泠?长7K1≤.I《一、‘≮箩)《£。●≯繁,7多釜蓉》r、,<》;一I‘—-,-.;‘、溺标志层SPCALR4RILM3090】53001002200深度(m)R2.5RILDGRAC2012022000240300150胁3Ni一1摺粼‘I二C蛊}墓。湖≮、÷X:长6—4∥/;:)‘!¥叉娶■}I,,j;l一J>:》≯孓i!趟>:}、2建嫩—.耐>一;状~.鬻疆蘩:.,a一-·:多一)F;{j’窝\l心≮-j譬——‘、二Sk笋>~、乏h●lt长7◇》!赫《lg、、>爹≮、i、i夕o、l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Pc^LR4RIL苴30901530o1002200油层组标志层深度GRAC(n)R2.5RILD0240300150201202200<誓;麓f<㈦隆5》{.≯?_}Z’/≥^髅多,jf㈡}》嗲心&li\:●j熏¨≥紧《.哆长6—2illj一髻鬈3’一.0一谚,《’-Z≮?脊、{》!》--l一,X巨幽长6—3Ik、,厂’一≯皇<,’.>。双1,(i>图3-4K3标志层(杏2003井)SPCALR4RILM3090153001002200油层组标志层深度GRAC(m)R2.5RILD0160300150201202200<《,,I,●{~’。。、}源:,。.夕i、鬈长4+5|、》/鸯)岔’弋●1/7tK4),‘一,:_‘篇J采lol(,X{●,/{\多i遘1{丫繁l‘霉l羹f'l,长6—《1 万方数据第三章地层特征SPc^LR4RIuI501401530o100220。油层组标志层深度GR^C佃)R2.5RILD02403001舳201202200爹.一.可;;至\l《g蘑(乏》擎、、弓>、o'<≥长4+5K55。J蠢?,,,>蓼一管≮8膏瓢}图3_6K5标志层(杏2005井)SPcALR4RIⅢ30901530o1002200油层组标志层深度GRAC(m)R2.5RILD02403∞150201202200辫《,参}/I长3多!l奠<b!篾,汐}5f≮oN、~K6≥’’)<厂盼毒I一《之√歹。虱≥ji长享,),j{。、邕”l4+●/0’图3.7K6标志层(杏2003井)在研究区内K1、K2、K3标志层整个区域分布广泛、稳定,标志非常明显,在工区内打穿的各井中出现率100%,整个区域可以完全对比;K4、K5、K6标志层比较明显,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可对比。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位是长6油层组,所以主要首先是将长7底部的K1标志层为基础、逐步追踪长6油层组的K2标志层、K3标志层、和I“标志层、长4+5中部的K5标志层和K6标志层来划分地层。3.2目的组地层划分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确保分层对比的可靠性,在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对全区83余口井进行了多轮回的反复对比,并经剖面闭合、高程检验合理后,最终编制本区目的层段分层数据表。表3-2研究层位地层对比结果各层厚度表油层组长6砂层组长6l长62长63长64最大厚度(m)52472718最小厚度(m)36321914平均厚度(m)434l2216下面就目的层段长6油层组的地层划分情况简述如下。首先是找到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最明显的K1标志层。在长7中上部发育的张家滩油页岩(K1)分布广泛,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通常在3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高梯度、高自然电位,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为最明显的标志层,是本区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位于K1之上50m左右的凝灰质泥岩(K2),是长7与长6的分界标志。K2在研究区内区域分布稳定,厚l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高自然电位、中低电阻、低感应的电性组合特征。根据曲线旋回特征,K2之上30m'-'--40m左右处发育一套凝灰质泥岩(K3),其顶划为长63砂层组与长62砂层组的分界线。三个标志层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而稳定,该层厚30m'--'40m,由三个旋回组成。K4标志层是长4+5与长6的分界标志层,距K3标志层大约80m左右,为黑灰色的凝灰质泥岩沉积,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声波时差、感应等电测曲线往往有较明显的变化,声波时差与自然伽玛值高,常常具有双峰,其上为反旋回的长4+5复合砂体,其下为长6厚层砂体。K6标志层是长4+5与长3的分界标志层,具有高自然电位、高伽马、高声波时差、低感应的电测特征,距K4标志层大约100m左右。位于长4+5中部的K5标志层将长4+5分为两段,是一套薄层黑色的凝灰质泥岩沉积,距I“标志层大约50m左右。在上述标志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再将长62与长6l划分出来。根据以上地层对比划分方法和全区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对研究区小层进行划分对比,并做出了6条地层对比图,见图3-8"---图3.11。12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第四章构造特征4.1区域构造特征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它的构造形态整体上表现为一个东翼部位宽大平缓,西翼部分陡去、陡峭狭窄的两翼不对称向斜的南北走的盆地。盆地边缘部位构造比较发育,常见断裂和褶皱,但是盆地内部构造相对平缓,一般倾角不足lo左右。盆地内没有二级构造,三级构造主要是一些鼻状褶曲,幅度很小。根据现在的构造形态,和该盆地演化历史,整个盆地可以划分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北部伊盟隆起、西缘冲断带、西部天环坳陷、中部陕北斜坡、南部渭北隆起和东部晋西挠褶带。图4-1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图在区域构造上,研究区位于该盆地靠近天环坳陷的陕北斜坡带的西部边缘(图3.1),斜坡主要在早白垩世形成,走向为东西向,无断层和其它类型应力构造,倾角仅为O.8。左右。斜坡带上发育一系列由东向西倾没的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规模大小不一,隆起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轴长3,、,8km,轴宽1~2.5km,两翼倾角O.4~1.1。,隆起的幅度5"-'8m。这些鼻状隆起与研究区储层有机配置,最有利于油气的富集。4.2研究区构造特征研究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研究区块内各层组顶面构造总体简单平缓,为以北东一南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由于砂体沉积的不均一性以及成岩压实的差异性形成构造要素和面积各异的小型鼻状隆起。目的层段埋深1000m~1500m。本次做了长63顶面构造图(硒标志层),长61顶面构造图(K4标志层)。长63顶面构造特征(豳标志层),由东面的埋深94m(海拔)至西面的埋深102m(海拔),海拔相差8米,为以向南西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坪231.1,231.2和坪2003.3,2003.4为中心的鼻状隆起。图4-1长63顶面构造图长61顶面构造特征(K4标志层),由东面的埋深176m(海拔)至西面的埋深188m(海拔),海拔相差12米,为以向南西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各小层构造具有继承性,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坪231.1,231.2和坪2003.3,2003.4为中心的鼻状隆起。】6 万方数据第四章构造特征图4-2长61顶面构造图从长6油层顶部构造图可以看出,自北向南依次存在两个鼻褶带,一般平缓、幅度较小,正是这些鼻状隆起与砂体岩性变化,形成了目前的油气富集区。17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沉积微相划分弟丑早讥积似佣划万5.1区域沉积背景及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沉降稳定、坳陷迁移的多旋回沉积盆地,三叠纪总体为一西翼陡窄、东翼宽缓的近南北向展布的大型内陆坳陷盆地。盆地周边为高地剥蚀区环绕,三叠纪地层超覆于下伏不同层位上。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延长组地层沉积继承性较强(杨俊杰,2002)。延长统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演变成为一个对称的内陆淡水湖盆,具沉积面积大、深度浅、地形平坦和分割性较弱的特点,湖盆北部为伊盟隆起,南为渭北隆起,东为晋西挠褶带,西为西缘冲断带。湖盆四周的古陆为盆地补给充沛的物源,使得盆内沉积厚度较大。延长组总体厚度1000.1300m,为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自下而上包括长一段(长10油组)、长二段(长9、长8油组)、长三段(长7、长6、长4+5油组)、长四段(长3、长2油组)和长五段(长1油组)等五个层段十个油组。延长组长一段(长10油组)代表内陆坳陷型湖盆发育的开始,以河流相和滨浅湖相为主,长10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北方向,沉积期主要为一套河流相灰绿色、肉红色厚层状中、粗长石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砂岩中富含浊沸石和方解石胶结物,表面呈不均匀的斑点状,似花岗斑岩状。延长组长二段(长9、长8油组)湖盆扩张,沉积范围增大,出现浅水和局部半深水沉积。长7沉积期是湖盆最盛时期,湖盆继续扩大而后转为收缩。其中的长7代表湖盆最大扩张期,沉积范围最广,水体最深,发育半深水一深水的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及油页岩,富含有机质,为良好生油岩,沉积了2.3套巨厚的生油岩,到长6期三角洲建设达到高峰:长6及长4十5为湖退早期,长3.长2时期为河道十分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相,长1期湖盆消亡,大面积沼泽化,主要岩性为泥岩夹煤层与砂岩的互层。5.2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沉积相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合理的勾画砂体的展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沉积相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沉积相的相标志和沉积剖面序列及其组合特征。沉积相标志主要是指能够直观反映沉积体系特征和沉积环境的组合特性。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粒度特征,是主要确定沉积环境相标志的典型特征。在此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相标志包括岩石的颜色、岩性、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及测井相标志,本次主要就根据这些相标志及相关的剖面序列对目的层位的沉积微相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通过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杏子川油田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体系属于子长一安塞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区域地质概况及研究区目的砂层组相标志分析来看,研究区内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通常被划分为三个亚相带,包括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研究区 万方数据第五章沉积微相划分的沉积相标志及沉积剖面序列组合特征均显示研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是三角洲沉积中砂层比较发育和集中的地带,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最主要的骨架部分,通常位于河口以下的滨浅湖缓坡带,也是河湖共同作用的部位,砂体类型比较繁多。研究区长6砂层组位于安塞三角洲的前缘亚相内,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道间湾等,发育的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成因为主,其它类型的砂体对产能的贡献及影响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本次研究编制和描述沉积相图及其展布特征时,重点以有利储集相砂体为主。5.3沉积微相划分标准5.3.1岩石相特征通过6口探井岩芯及野外剖面的观察,对研究区延长组长6油层识别出10种不同的岩石相(图版I.1~图版I.8),同时对其在垂向上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A:中厚层块状层理中细粒砂岩相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和灰绿色细砂岩,单砂层厚度通常大于4米,底部经常发育冲刷构造及泥砾,主要反映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沉积的过程,主要形成在河道砂坝砂体中。B:中厚层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灰绿色一灰色中细粒砂岩,通常出现于主河道的沉积环境中。c:平行层理细粒砂岩相,主要为浅灰色一浅灰绿色细和少量的粉砂岩砂岩,通常分布在河分流河道砂岩的储集体中。D:含泥砾细砂岩相浅灰色、浅灰绿色细砂岩,含有深灰色、灰黑色被撕裂的泥砾岩,常发育河道砂坝冲刷构造底部。E:水平层理泥岩相及含煤线及炭质泥岩相,主要发育深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页岩、凝灰质泥岩。主要发育于河漫滩、前三角洲、分流间湾等环境。泥岩中发育煤线及炭质、植物碎片,均见于河漫滩。5.3.2电性标准(1)测井相特征测井相的研究主要是先利用取心井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微相解释,然后通过岩性归位,利用电性特征,找出微相与电性特征的响应关系,最后建立适用研究区的各个微相特征的测井模式。A:中.高幅度钟形和箱形的测井相的响应模式这种测井相响应模式主要代表的是分流河道微相沉积。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中高幅度的漏斗形态的测井相响应模式漏斗形态的测井相响应模式主要代表和指示了河口坝沉积微相的沉积模式,因为河口坝微相通常是反韵律特征特征,表现为,上粗下细的粒度特征,所以自然电位曲线和自然伽马曲线形态表现为漏斗形,幅度为中高幅度,但是幅度比水下分流河道幅度要低一些。C:中低幅度的指状的测井相响应模式这种曲线模式主要是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低幅度,呈单个驼峰状形态,通常表现为远砂坝沉积,但同时大部分的天然堤有时也显示该测井曲线模式的特征,该种测井相响应模式多数代表孤立于泥岩沉积中的砂岩,同时储层岩性较细,厚度比较薄,曲线幅度较低,有时表现出低幅度凸起形态。D:低幅度齿形测井相响应模式这种曲线模式主要是河道与河道之间的河漫滩或河间洼地及水下天然堤沉积,通常厚度较薄,夹在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之间,大多数显示出两个较高幅度峰值间的低幅度谷状单齿特征,但是如果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比较薄的时候,那么两者间所夹的河道间及天然堤沉积出现就会表现出多齿特征,但前三角洲泥岩相比较石,自然电位曲线具有一定幅度。E:平直曲线测井相响应模式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为泥岩基线或基本平直,没有比较明显的幅度变化,通常指示了大套泥岩的河漫滩和前三角洲泥岩沉积。总体来看该区测井响应与沉积环境和沉积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幅度都能较好的反映一定水动力条件下的岩性组合、岩石结构和地层接触关系,识别韵律性质和储集性能的好坏,恢复垂向序列和沉积环境。沉积相不同的时候,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和岩性的组合特征均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测井曲线的响应模式也不同。本次主要利用现场的现场岩芯描述资料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归纳总结出了研究区主力砂层组测井曲线的组合特征(图5.1)。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有视电阻率、自然伽玛、声波时差、感应等近10种测井信息,其中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在相分析中最为常用。20 万方数据第五章沉积微相划分自然螺鹭,自嚣澎}稠莰骞黼韵峰毫慢盎鲮器卷毫位盘鎏蓐舂I援粳,糖状交雀崖永下分滴}程,趸.块状层理。串正莉律或钟取籀限叠置钟l复台静肇嚣齿纯躺‘--好崽垦荐I,。低平槽状交糟屡嗣躺.齿I艺温车取河口坝、莲.涉鼓变错层理爱越序、复台嗣三隧j等l翡装螭栅‘‘小型空话层跫盈渡..1反|陂守低平瀑;}嚣意龊、.·.敛鹿水下决口嘉囊l小墼交错层理.渣钟取鞍低缝.考II重I歪莪律永下天女毒鞋,粳基氇或善蓬不盎量糟齿牧_‘‘t、.枣型交错层理洼纹较平餐&毫时萋锯齿水下分流闰蒋,复台韵律,粳.低平撸状/层毽永乎甚理●图5-1研究区长6砂层组测井曲线标志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沉积特征及电测曲线的特点,将本区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问湾及水下天然堤等六种微相类型。5.3.3砂地比在电性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由于河道的侧向迁移以及纵向上的叠加,使得河道砂体平面上展布范围很广,为了细分河道砂体,应用砂地比在电性的基础上来对沉积微相再进行划分,通过数据统计,砂地比比值范围在O.1~0.7,大部分井区在0.3"--'0.5,因此我们把砂地比大于O.5的河道划分为水下分流主河道,把砂地比在0.3~0.5的河道称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地比小于O.3的称为河道边部。在水下分流主河道和分流河道中发育有河口坝微相,河道砂体微相,席状砂等微相,在河道边部发育有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和水下天然堤等微相。5.4沉积相平面分布本次在绘制沉积相的平面图过程中,沉积相图只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也就是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同位置砂体的垂向叠置效应的影响的最大范围,常在表面上形成砂体呈较宽带状或席状分布的外形,但是实际上反映的是某段时间段内发育的河道砂体总的侧向迁移活动范围,或者是多期的砂体侧向叠加的特征,只是说明优势沉积相出现的频率,因此,在平面上只画出了优势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同时,在沉积相平面分布编制时,在参考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基础上,也参考了砂岩物性上的变化特征,比如有的砂岩较厚,砂地比也较高,但其物性一般,因此将其划为水下分流河道而不是主河道。总之,沉积相平面图的编制要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画出符合研究区特征的沉积相图。通过对砂体厚度、砂/地比值的统计,结合测井相分析,采用优势相编图法编制了长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砂层组沉积相图。长61沉积时期(图5.1),研究区以水下分流主河道大范围的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决口扇不很发育。整体上以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为主,平面上砂体连通性好,分布稳定,砂地比在0.3一-'0.5之间范围较大,O.5"--'0.7之间范围较小。水下分流主河道总体自北向南延伸,主分流河道是沿坪275.4、坪275.5一线,坪231.1、杏2003.8、杏2005.3、坪227—6、坪227.2一直到坪227—4一线,杏2005.9、杏2005.8、坪228.2、坪227.5一线,并且在主河道边部形成杏2003.10,坪232.7、坪232.2和坪228.1等4个朵体。图5-1长61沉积微相图 万方数据第六章储层特征研究6.1储层岩石学特征通过对12口井94块铸体薄片和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资料表明,(表6-1、图6.1),砂岩成份以长石为主,其平均含量为54.1%,石英含量20.7%,各类岩屑含量25.2%,延长组长4+5油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质长石砂岩次之。砂岩分选较好。胶结物含量12.4%,成份以浊沸石、方解石、绿泥石和石英质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较高,粒度较细,绝大多数储层岩石样品都在细砂岩粒级范围内,平均粒径为O.12mm~0.25ram,分选中~好,磨圆度主要集中在次棱~次圆。表6-1长6油层组岩石成分统计表样品数层位石英长石岩屑94长620.754.125.2长石石英6.2孔隙结构特征6.2.1孔喉类型及组合图6-1长6岩石粒度分析数据表94快铸体薄片鉴定统计,本区长6油层组面孔率1.0%~15.5%,平均5.18%。其中,主要为粒间孔(46.44%)、长石溶孔(20.18%)和浊沸石溶孔(17.47%),粒内孔(4.98%)、铸模孔(5.39%)和裂隙孔(5.90%)较少。从各种成因的储集空间来看,本区最重要的储集空间为经压实缩小和胶结物充填的残余粒间孔,以及碎屑颗粒溶蚀形成的长石溶孔和填隙物溶蚀形成的浊沸石溶孔。粒内孔和部分井点可见的裂隙孔则对储集空间贡献不大。23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2孔喉大小与分布特征据本区长6油层组28块岩样压汞资料分析,排驱压力O.07MPa'-'2.14MPa,平均0.57MPa,中值压力O.55MPa12.58MPa,平均3.77MPa;最大孔喉半径O.349m~-10.32p,m,平均3.21肛m,中值孔喉半径O.061ma'--"1.359m,平均0.34斗m,平均孔喉半径O.10p,m'-~O.941.tm,平均O.86眦n;分选系数0.06"--3.96,平均1.42,相对分选系数0.99-、,1.26,平均1.11。整体来看,本区喉道细小,但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渗透率贡献均集中于粗喉道端很窄的范围内(表6.2)。24 nN籁n卜In∞卜t'qt"q卜岔t"qIn卜_ao卜A寸t"qH寸昏卜寸卜∞o。∞昏nanon∞In∞Hon岔∞__dna∞●∞HIn卜o∞Nonm-_HonNn岔In一o_oHoH髅H昏卜N卜嫂H寸N卜o求oH。堪斗昏∞寸昏N∞n岔Inn卜_.no葛一n卜In昏oHoN_nIn∞兰∞InN西岔寸∞_HN寸on_N誉∞寸昏卜o寸na∞o∞In∞o∞9o6oJ卜∞oa.nInonN∞Intn_oN忡oN峪nHN寸H趔oHo。oHo昏堪井卜∞InN∞寸n—∞卜In崞警InHn∞o葛In寸In心卜N心卜o。N00o卜In寸N∞n.n寸aIn∞InnH_∞nHooN寸●NlnH卜oa0noHoHoH_dJ∞n寸Hn。oH。_o_忡H.nn卜Na霹o●_H1斗堪卜∞n卜Inooa寸H∞_葛HNo寸—、∞.nn_∞nNt'q_I,、onIn∞o寸∞o心寸昏寸∞’十●noInn一.n心_岔a井H岔H一InNa.n卜寸峪In∞oHoH_H_ln葛’中∞—、.n00lnNoN_a0.non∞H昏●誉noH寸∞_一nHt'N罱∞.n斗lOxlO。“m2,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主要是因为微裂缝的存在,通过野外露头及室内的分析化验资料证实,微裂缝的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的裂缝的存在,改变了储层渗透能力,使油井可能高产。6.4储层成岩作用特征6.4.1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本区长6油层组成岩历史长,成岩作用很强烈,成岩作用类型完整、现象多种多样,尤其是它对砂岩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影响较大,所以在本次进行储层评价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压实和压实溶解作用该成岩作用在研究区整个延长组储层中都可以见到基本上表现为:所有的碎屑颗粒都会发生颗粒的转动最终呈现稳定性的排列,碎屑颗粒之间紧密的线性接触。本区砂岩中的压实溶解作用不太明显,只有在少数碎屑颗粒之间有凹凸接触,但是同是长石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比较强烈,一般表现为II.III级。经过压实、压溶作用,砂岩储层孔隙储集空间降低幅度较大。长石的溶蚀往往从碎屑颗粒内部开始,长石颗粒内的解理缝或双晶面首先产生机械破裂,形成微裂缝,粒间溶液沿着微裂缝渗透,溶解长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许多粒内溶蚀微孔缝。2)胶结作用根据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表明,本研究区延长组储集层主要的胶结物有自生粘土、石英质、自生的长石、碳酸盐和浊沸石,胶结类型繁多胶结作用强烈(图版II.III)。3)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在研究区主要发生在成岩作用的中和后期。主要表现为:长石被碳酸盐矿物部分或者全部,先形成的方解石、浊沸石及其他矿物,然后浊沸石又交代长石同时黑云母、长石被粘土矿物交代。在长6储集层中,浊沸石的胶结物被其溶蚀现象也经常见29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版III.8),可以形成粒间溶蚀孔隙及其胶结物内部溶孔,因此长6储集层由于浊沸石的胶结和溶蚀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有利储集带。6.4.2成岩作用序列及砂岩孔隙演化特征本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砂岩原始孔隙度约为35"-'45%,经过原始的沉积作用以后到了印支运动的晚期之前主要经历了早期浅层埋藏成岩作用,这这个时期主要是以机械压实作用和泥质薄膜胶结作用为主,此时孔隙度数量迅速减少,减少了15.20%%,此后受到印支运动晚期作用的影响,地层开始抬升,变浅,主要进入了表生成岩作用的环境,受大气淡水淋滤影响,有效孔隙度提高3~5%。随后由于延安组的沉积导致其埋深度增加,但仍然处于浅层的成岩环境中,主要成岩事件的为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胶结、浊沸石胶结及压实作用,到了侏罗世晚期,储层开始进入深层的成岩环境,此时孔隙度减少至4.7%,但此时侏罗世晚开始了烃源岩的生烃,排出大量有机酸,可以进一步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加到了10~15%(图3.3)。震龚鉴霍同生期早戚岩A期早成岩嗍中威岩脯裹生成岩成岩温度古常温古常沮一6565—8585—140有机质成蔫阶段未成燕半成热低戚llt,'-成静Ro(0.350.35—0.5O.5—1.3I/8中8■>7070—50∞一15硅铝酸盐的水化火山物质的水化·■■●■—■■■■-压实作用●m环边最泥石的形成Ⅲ■-■-早期方解石沉淀-■一浊沸石沉淀_■⋯长石、岩晨溶解石英加大及自生方解石、浊济石溶一■_自生长石胶结晚期方解石沉淀斛长石钠长石化烃类冲注●■●●●自生高岭石沉淀羹脱石自伊羹混层转化(食。)铁自云石沉淀大气水淋渣飘粒接触关系点状点姥状线状孔骧类型蒙生孔为主原生孔、少量展生孔、欢生溶孔次生孔羹—‘±l主/————/势_三——i’’。l’耳。l,‘l。,o:Fto。‘I≠nll‘l一埋墓一簟i一}一2烹兹{一一历史i一一三一-一专一图6-8延长组成岩演化模式图6.5储层敏感性分析本区全岩X衍射资料表明,本区储层掩饰粘土矿物含量1.350,/o'-,'14.73%,平均为 万方数据第六章储层特征研究2.83%。各矿物相对含量如表6.3。表6-3研究区x衍射矿物含量铁白云伊利石和伊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方解石菱铁矿绿泥石浊沸石石/蒙间层28.2444.2212.541.371.57O.035.244.002.79根据本区长6油层组的敏感性实验,速敏为弱速敏至中等偏强速敏,水敏为无水敏至中等偏弱水敏,酸敏为弱酸敏与强酸敏,碱敏全为弱碱敏(表6-4"-"表6.7)表6-4速敏实验参数表井深长度直径渗透率孔隙度临界流速损害率速敏井号速敏程度(m)(cm)(era)(xlO‘3Wn2)(%)(m/day)(%)指数坪2851391.132.122.490.1210.902.2034.270.34中等偏弱坪2701421.463.002.490.648.503.3759.040.59中等偏强坪1771413.212.682.49O.519.909.1767.12O.67中等偏强坪1771371.052.702.500.7910.3011.9150.45O.50中等速敏坪1771369.772.722.481.1011.6010.0035.580.36中等偏弱坪1771369.092.692.501.7811.3024.3824.180.24弱速敏坪1771371.132.702.500.2913.306.8632.040.32中等偏弱坪1771372.942.692.481.0911.3010.8727.010.27弱速敏坪1771373.962.682.49O.6611.1043.1616.690.17弱速敏表6-5水敏实验参数表井深长度直径气体地层水50%地层水无离水水敏水敏程度井号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指数(m)(锄)(×lo’3岬2)(%)(xlO。3岬2)(×lO。3i.an2)(xlO‘3岬2)坪2851391.133.032.520.2611.400.00O.000.000.26弱水敏坪2701425.163.042.500.508.100.01O.000.000.48中等水敏坪1771413.022.692.500.489.000.06O.050.18弱水敏坪1771371.052.702.501.2010.70O.480.480.430.10弱水敏坪1771374.592.692.501.0212.100.480.470.460.04无水敏坪1771369.092.692.501.6811.200.940.720.89O.06弱水敏坪1771371.342.772.490.3513.70O.110.070.34中等偏弱坪1771372.732.702.502.8611.501-471.341.410.04无水敏坪1771373.662.702.501.6911.601.05O.960.970.08弱水敏表6-6酸敏实验参数表井深长度直径气体孔隙度地层水酸后地层水酸敏酸敏程度井号渗透率指数(m)(cm)(锄)(%)(xlO’39m2)(×l0。3Inn2)(xlO’39m2)坪2851391.132.462.50O.8911.400.01O.000.3中等偏弱坪2701421.462.912.530.588.100.02O.010.49中等酸敏坪1771413.112.692.490.3749.000.070.040.37中等偏弱坪1771375.852.742.500.71610.700.32O.060.82强酸敏坪1771374.382.702.500.86312.100.29O.270.07弱酸敏坪1771369.092.712.491.09511.20O.290.050.83强酸敏坪1771372.942.692.490.69513.700.22O.170.21弱酸敏‘坪1771371.132.7l2.500.25811.50O.020.020.04无酸敏坪1771373.962.682.490.55811.60’0.190.05O.72‘强酸敏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7碱敏实验参数表井深长度直径气体孔隙度地层水放碱后地层水碱敏井号渗透率碱敏程度(m)(ern)(%)指数(xlO‘39m2)(×10。3lun2)(xlO‘3I.1,m2)坪2851391.133.022.510.212.50.000.17弱碱敏坪2701421.463.062.530.412.60.150.080.45中等碱敏坪1771413.112.7122.500.3868.40.040.030.24弱碱敏坪1771375.852.6952.501.02010.50.520.390.24弱碱敏坪1771374.382.7292.500.91811.80.43O.350.19弱碱敏坪1771369.092.7302.501.26811.40.69O.600.14弱碱敏坪1771372.942.6912.500.28l12.90.03O.02O.24弱碱敏坪1771371.132.5022.501.55011.30.91O.61O.33中等偏弱坪1771373.962.6952.481.23212.30.600.44O.27弱碱敏图6-9坪500井相渗曲线(1210.99m)图6.10坪500井相渗曲线(1211.69m)32 万方数据第六章储层特征研究6.6储层润湿性和渗流特征分析本区缺乏润湿性测试资料,根据相渗资料得到的等渗点饱和度分析,在等渗点饱和度Swx>50%时,表明水相需要占据更多的岩石孔隙,才能与油相具有相等的渗流能力,也即岩石对水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表明岩石是亲水的。本储层岩石等渗点饱和度均大于50%,平均为57.49%,表现为亲水性。长6储层为超低渗储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均反映出低渗透储层特有渗流规律,即:束缚水饱和度高,原始含油饱和度低;两相流动范围窄;残余油饱和度较低;油相渗透率下降快。长6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平均为34.33%,束缚水饱和度条件下油相相对渗透率为O.02x10。3um2,等渗点水饱和度51.88%,等渗点相对渗透率为O.07xlO~1.tm2,残余油饱和度69.66%,水相相对渗透率为o.16x100心(表5.13、图5.18)。1.0O.9O.8O.7篓。.6袋0.5塞o.4要O.3O.20.10.o弋f弋t|.|厂7||抖f\、~"}槽}\lI声1{∥l潲蚤L致1}-芦杉八参囊鳘O102030405060708090100含水饱和度,%图6-11长6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关系图6.7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1)层内非均质性(1)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特征本次研究的过程,主要通过定量的计算长6储层每个单砂层的渗透率各项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包括突进系数、变异系数和级差等来描述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表6.8)。长6油层单砂层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平均为1。23、突进系数6.12、级差134.21,其中长62砂岩组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最大,长61次之。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8层内非均质性参数统计表参数渗透率孔隙度变异突进平均最小变异突进分层级差最大值极差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系数值系数长611.26137.936.021.338.00O.06O.2512.081.5610.0715.701.30长621.27141.547.541.229.200.070.132.511.3411.3915.306.10长6平均1.23134.2l6.121.348.070.06O.175.621.4510.8915.804.872)层内渗透率韵律变化根据对研究区取芯井的常规物性资料分析结果及测井曲线特征,可以发现研究区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较强,大部分表现为正反组合的复合韵律。(图5.13)。‘‘钳)’Il●‘a·)■●‘—-·——·————__·-‘⋯●‘产l^4、—8’与|《誊.,;1。7兰=>弋一0~i--,二二二)r一‘,§一≥≯≮鳖髓麓摹L|{}!.二;}【蘸专专—譬≠多<>三、{}}i乏之≯孥爹专萝≮薹一0专弓图6.12渗透率复合韵律型式3)层内夹层特征根据夹层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将研究区延长组层内夹层概括为3类,即泥质夹层、钙质夹层、低渗透夹层(图6.14)。自嚣■马电臣事《Q-)井岩层声波(API)孔l度渗透事性时差20一lIIII(0鼍)2一一.一≠¨h电阻(Q.·)(t)(-D)剖(Iras,I)£~.I.d‘}¨)深自嚣电位(t)面位(n)I●⋯⋯一120(j比)0一~IH2一一{●●《》’a弋/0之l【=,罗√≤0tf.乏耄,《CF‘>翟\《f挲,之?童_、-,F,3≮\一《<_一。-—II;|||I≮乏1舌≥3一。●_≈一。●长62一●_2一口一善t≤、图6-13层内夹层特征(郝80井) 万方数据第六章储层特征研究泥质夹层是是储层中最主要夹层类型,约占70%以上,尤其对于河流相的砂体,层内夹层冲蚀频繁剧烈,延伸不远,但是在长6储层中层,主要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相对冲蚀较弱,砂体内部泥质夹层延伸比较远。钙质夹层主要岩石类型是较致密的钙质细砂岩,这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反映一高二低特征,即高电阻、低时差、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幅度回返不明显,微电极电阻率尖峰状增大,钙质夹层平面上及纵向上分布比较零星随机,横向连续性差,厚度变化大,常分布于砂岩顶底与泥岩交界处或砂岩层任意处,一般厚度不大,0.2~1m,平面上分布分散,呈土豆状。2)层间非均质性(1)分层系数是指一套层系内单砂层的层数,由于相变的原因,平面上同一层系内的砂层层数会发生变化,常用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来表示(钻遇砂层总层数/统计井数)。分层系数越大,表明层间非均质性越严重,油层开采效果一般越差。统计分析(表3.14),长6油层各砂岩组单层砂体数为1.4~12.1不等。(2)砂岩密度统计结果表明长6油层砂岩密度介于25"--'63%之间(表3.14),平均为44.8%。4)层间隔层分布特征研究区长2油组与长1油组、长4+5油组与长6油组之问,长4+5油组、长6油组各砂岩组均有较稳定的隔层分布,隔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砂质泥岩薄互层,主要属河漫滩、河间洼地及分流间湾沉积,泥质隔层厚度5"~15m之间。同时,各油层亚组之间各层分布厚约2"~8m,钻遇率平均为89%,泥质隔层分布较稳定,特别是长6油层各油层亚组之间泥质隔层钻遇率95%以上,分布稳定。长21砂层组内各小层上下隔层发育良好。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砂泥岩薄互层,主要是河漫滩及分流间湾沉积。本区隔层分布稳定,但隔层厚度变化较大。由于河道冲蚀作用强烈,各小层之间各层分布较不稳定,泥质隔层厚度1"--一5m,变化剧烈,根据区内218口井的统计资料,长211小层与长212小层隔层厚度一般在1.5~4.5m之间,平均2.1m。长212小层与长213小层隔层厚度一般在2.5~8.2之间,平均5.2m。在长2油层中小层间隔层钻遇率48%,延伸常小于2~3个井距。长6油层组内各小层上下隔层发育良好。岩性主要为泥岩、灰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中.厚层砂岩互层,隔层厚度1"--'3.5m。长6油层小层间隔层钻遇率56%,延伸常小于3"---4个井距。6.8储层分类评价11分类评价标准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次对储层的分类评价主要根据赵靖舟的低渗透油田储层分类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表5.15)。表5.15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砂岩储集层分类评价标准(赵靖舟2004)中高渗低渗透层特低渗透层超低渗透层致密层类型透层(I类)(II类)(IⅡ类)(Ⅳ类)(V类)亚类II。IIbⅢ。IIIbⅣ。IVb渗透率>100100~5050~1010~55~11~0.20.2~0.12020~1717~1515~1414~1l11~88~7<7排驱压力<0.030.03~O.040.04~0.110.11~0.160.16~0.37O.37~0.900.90~1.31>1.31(Mp曲中值压力9.10(Mpa)最大孔喉>24.7624.76~16.9616.96~7.057.05~4.834.83~2.012.01~0.830.83~0.574.044.04~2.732.73~1.101.10~0.750.75~0.300.30~0.120.12~0.08<0.08(pm)孔喉均值>6.066.06~4.184.18~1.771.77~1.221.22~0.52O.52~0.22O.22~0.159%,渗透率>O.4md,油层厚度一般大于10米,在局部可能大于12米,分布范围比较稳定,连片程度较好,在研究区河道的边部,泥质夹层发育比较,储层的物性较差,孔隙连通性差,大多数为发育微孔隙,虽然孔隙度较高,但是渗透率较低一般0.9,油层厚度较小通常<4米,。41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1储量计算方法第九章地质储量估算根据《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0217.2005)。本次石油地质储量计算采用容积法,公式为:N=100Aoh(pSoiPo/BoiGs=10-4NRsi式中:N.一石油地质储量,104t(104m3);Ao_含油面积,km2;h一平均有效厚度,m;‘卜平均孔隙度,f.Soi_平均油层含油饱和度,f.p。一平均地面原油密度,g/crn3;Boi-平均原始体积系数;GS_溶解气地质储量,108m3;R。r原始气油比,m3/m3。9.2计算单元延长组长4+5和长6油藏一般为小型岩性油藏,油藏高度都不大。储量计算单元划分是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特征、油层分布特点,平面上按井块、纵向上按油层组划分。划分结果为纵向上2个单元——长4+52和长611平面上为一个单元。9.3储量参数9.3.1含油面积含油面积的圈定方法应依据油藏类型确定。油区含油边界主要有两种类型:岩性边界和计算边界。岩性边界主要是由砂岩尖灭线和干层井确定的有效厚度零线,计算边界线为钻遇油层井边部无井控制的外推边界。按照《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0217_2005),对此类油藏含油面积圈定做法可采用:物性边界取油井和干层井的二分之一、岩性边界取油井到尖灭线的三分之一;计算边界为采油厂给定的边界。其原则如下:①在1:10000的井位图上勾绘长4+52和长611油层的最大含油面积;②含油面积边界以工业油流井下限以上的扩边井连线圈定;③在圈定的含油面积内,对于有效厚度小于2.0m的区域不计算含油面积。42 万方数据第九章地质储量估算依据上述原则,确定杏2005井区长6油层的含油面积时(表1.8.1、附图1.10)。表9-1杏2005井区含油面积确定结果含油面积区块层位计算单元虹2杏2005井区长4+522.25杏2005井区长6112.39.3.2有效厚度根据坪桥北地区的试油试采情况(表9.2),对区内进行了有效厚度的划分,结果如表9.3。单井有效厚度依据储量计算规范进行,即油层以测井解释厚度为主,油水同层取测井解释厚度1/2参加储量计算。考虑到含油水层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当具备一定的产液量时能产出具有工业价值的原油,因此,对于含油水层我们取测井解释厚度的1/4参加储量计算。在有效含油面积范围内采用井点算术平均法和等值线面积权衡法求取油层平均有效厚度。表9-2杏2005井区长4+5及长6产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K①so△tR层位岩陛含油级(mD)㈤细砂岩油斑级△t>215Rt>18长4+5及6≥0.1E6蛰5以上245E/XtE215Rc>189.3.3地层原油体积系数、原始气油比根据坪桥区内坪191.1和坪27.3这2口井的PVT样品分析资料,本区体积系数取值为1.1269,原始气油比取值为34m3/m3(表9.4)。表9-3杏2005井区有效厚度取值依据表含油面积单井有效厚度分布范围平均有效厚度取值层位计算单元km2m长4+52长617.322~11.58.94长6l长627.522~13.97.6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9-4杏2005井区储层体积系数与气油比统计表井号层位气油比体积系数坪191.1长4+52341.1269坪27.3长611341.12699.3.4其他参数由于本区分析化验资料尚未完成,或未进行化验,故借用坪桥区块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油密度,结果为表9.5。表9-5长4+5和长6单储系数取值表密度孑L隙度含油饱和度层位(g/em3)(%)长针520.86769.7950长6110.86769.72539.3.5储量计算结果地质储量计算采用容积法,根据上述储量参数确定结果,计算出杏2005井区石油地质储量:142.33x104t(表9.6)。表9-6杏2005井区油藏储量测算表序层含油有效孔隙含油原油气油体积石油面积厚度度饱和度密度比储量号位(协2)(m)(%)(耐)m3/m3系数(104t)1长4+522.258.949.79500.8676341.14974.342长6112.37.69.72530.8676341.14967.99合计142.33 万方数据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含油期长61沉积时期,研究区以水下分流主河道大范围的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水下分流间湾,河道与间湾之间通常发育河道侧缘沉积。(2)长6油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质长石砂岩次之,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以及碎屑颗粒溶蚀形成的长石溶孔和填隙物溶蚀形成的浊沸石溶孔,储层喉道细小,但分布相对较为集中,长6油层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10.4%,渗透率平均1.2x10一p,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差,渗透率与碳酸盐含量相关性也非常差。(3)通过对研究区各个小层的砂体展布与油层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油层分布基本与砂体展布一致,说明油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沉积环境控制了储层的物性特征,从而控制了油层的分布。(4)研究表明储层的物性特征与电性含油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常表现为,储层的物性特征较好,其电性含油性均表现为较好。(5)在研究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油的地质储量进行了计算,计算出地质储量142.33x104t,说明研究区储层特征较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本文是在赖生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严格把关,亲自指导,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导师勤奋博学的精神、严谨治学、清晰的研究思路以及宽厚的待人态度使作者受益终生。同时,感谢吴向阳高级工程师在学习期间的热情帮助,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最后,感谢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这样一个学术气氛浓郁的单位,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工作空间。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1】宋凯,吕剑文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古地理学报,2002.4(3)[2】2黄祖仁.长庆安塞油田地质志.石油工业出版2002.39.48[3]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有利油气分布规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李道品.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5]高旺来.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实验研究.特种油气藏,1998,5"--4.[6】邓宏文,王洪亮,翟爱军,等.中国陆源碎屑盆地层序地层与储层展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08~114.[7]焦养泉,李思田,李祯,等.碎屑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层次结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2):89"--92.[1]李南星,鄂尔多斯盆地BLc地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西北大学,2011[8]赵鹤森,陈义才,唐波.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岩性油气藏2011第四期,70.74[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4(4):15-18.[9】林承焰.榆树林油田升382井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10]王建民.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开发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70"-'174.[11】林承焰.侯连华,衡立群。复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85"-"137.[12]戴亚全,赵俊英,罗静兰等。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2):287"-'289.[12】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周宏,中国石油报,2006[14]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91[15]张三,坪桥地区塞5、塞431区长2沉积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西北大学,2007[16】TheearlyOrdovicianMajiagoureservoiroftheJingbianField,NorthwestChina:KarsticperitidaldolomiteWenhuaZhanginCarbonatesandEvaporites(2004)[17]樊兆琪,程林松,耿昌杰,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井网调整方法,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13,第2期,93.98.[18]李婷,赵军龙,许建涛,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2013,陕西煤炭期刊,第1期,62.64[19]裘亦楠,陈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0]Effectsofbase-levelcycleonmouthbarreservoirmicro·heterogeneity:AcasestudyofEs2-9FormationmouthbarreservoirsinShengtuoOilfieldPetroleumExplorationand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evelopment,Volume40,Issue4,August2013,Pages469-475HongweiLIANC4ShengheWU,JunWANC4DaliYUE,YupengLI,SenlinYIN,ChenYU,XiabinWANG 万方数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李斌.安塞油田王界油区长6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青年科学,2014年6月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平行层理图版I3平行层理5冲刷构造7炭质泥岩2冲刷泥砾4冲刷泥砾6槽状交错层理8槽状交错层理 万方数据图版Ⅱ1残余粒f司-TL5长石溶孔、溶蚀粒间孔7石英次生加大2沸石溶孔4长石溶孔6方解石斑状胶结8方解石交代长石 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版Ⅲ1粒表绿泥石3长石溶蚀5晶间缝7碳酸岩盐溶孔2浊沸石胶结4毛发状伊利石6长石粒内溶孔8溶蚀孔、粒内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