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40337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6
《重构基于-现代大学教育目标办学理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构基于现代大学教育目标的办学理念郑玲[内容摘要]当前激变的社会需要大学根据教育目标调整办学理念。现代大学教育目标应是人格教育、通才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三层次目标;相应的办学理念应树立三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术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关键词]人格教育;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基本按西方学术框架建立,一般是指启蒙运动以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探究学术的殿堂”、“培养人才的摇篮”、“发展科学的源泉”、“铸就人生的熔炉”、“引导社会
2、的灯塔”、“人类的精神家园”等称号,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面对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要实现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必须确立适应当前形势的办学理念。一、现代大学教育目标的正确解读现代大学以德国教育大臣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为标志,从提出“以发展学术为中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从事‘创造性学问’的发现和创造”的教育目标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大学在保证大学的独立性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多次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面对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现状,结合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认为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应积
3、极变革,形成以人格教育为根本目标、以通才教育为基础目标、以创新教育为具体目标的三层次目标,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人格教育孔夫子在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实践中,他创立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六经”之学,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主的性质。他以教人做人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注重德行与智慧,尤其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注重对人的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强调气节与操守,并要求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
4、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自觉地统一起来。所以说,我国传统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人,一个修身、道厚、业精的人。...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大学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情怀、开阔的胸襟、热情的为人、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和团队精神。西方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也曾系统地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虽然带有一些“方法论”色彩,但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人格完善的精神实质,与《大学》所倡导的“大学之道”别无二致。以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其成就的取得绝非仅仅在于传
5、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在强调社会责任感、伦理教育上也堪称楷模。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其教育宗旨,即校长、教授及家庭、教师应竭力教育青少年要虔诚、正义、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人道与仁慈、勤奋与俭朴、节约与高雅等。为了履行这个宗旨,在公共基础课中还专设道德伦理课程。回顾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轨迹,从70年代末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80年代中强调“重视实践、重视能力”,再到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知识——能力——人格的发展路径反映了我国教育目标和宗旨的一步步提升,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人格教育理念的回归。现在,面对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基
6、本已达成共识:“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理想人格的培养,以思想、品德、理想、情操为基本构架,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也同样是人格培养的根本。这也是现代人格中的独立、创新、敬业、诚信等精神的丰沃土壤。我们的人格教育就应该由此入手。(二)通才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从孔子开始就是实行的通才教育,到民国时期,经过与欧洲大学教育模式和当时高级专门教育思想的冲突斗争,通才教育又占据了主导地位,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促进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学习苏联模式,结果大多数高校变成了单科性理工院校
7、,过分倚重自然科学教育,专才教育思想占据了上风,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更加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此观念的主导下,教育领域更专注于科学技术的传授,同时,教育产业化的主导思想使人们更热衷于专门人才的培养。但是,现实使我们看到,在激烈变化的世界中,仅靠专业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从容自如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学生更需要养成一种不断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和习惯。而这需要通才教育模式做支撑。因为通识教育追求知识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涵盖知识的内在联系。前者有助于使学生
8、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避免狭隘;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探究各种类型知识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审视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