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4587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摘要:植物保护专业是农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和农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建立在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需求机制之上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和办学探索与改革,其成果惠及高校、企业以及广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改革、教学模式调整、师资力量整合以及校企高效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植物保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74-02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对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动手能力
2、的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幅增加。而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偏重学术性,轻技能培养,最终使农科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仍不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做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2]。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负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办学运行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现状6 国外校企协同育人起源于英国桑德兰特学院的半工半读教育模式。
3、随后,该模式逐渐得到推广并不断的丰富与完善,并逐步扩大至欧美主要国家。目前,可将校企协同育模式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企业为主导作用,日本、英国、德国的校企协同育人属于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学校为主导作用,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就是属于此种育人模式。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早期以高职院校开展最为活跃,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发展经验和育人模式,成为普通高校可供借鉴、学习的案例。传统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有项目开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入校等模式。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部分高校在与企业做了不少尝试
4、,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1993年,宝钢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合作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宝钢分院和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宝钢分院。2004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松下电器合作办学,为松下电器培训和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005年,中国石油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作站。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活化了双方优势资源,推动了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的开展落实。 二、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背景及成效 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研究有害生物群体的衍化规律并提供综合治理技术,是当下多数农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并随着信息技术
5、、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在新时期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植物检疫、食品安全生产等提供了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持。近年来,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积极与清远卓银农资有限公司、深圳诺普信公司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教学试验,先后联合建立了“博士站”、“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卓银班”、“诺普信班”6等平台,着力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指导教师队伍以植物保护学科教师为主体、诺普信公司高管、学院党委兼职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具有专兼结合的优秀指导教师团
6、队,起到了应有的理论效果。 三、构建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议 1.营造与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一是政府首先要明确职能、强化责任[1]。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政府要多引导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和谐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财税、金融、人才流动、信息资源及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具体配套政策,驱动企业以更高的热情去主动和校方洽谈校企协同育人。二是植保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社会影响力。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可以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逐步更新企业血液和职工知识与
7、技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三是学校要更新、转变办学观念,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企业需求,主动探索和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6 2.建立校企协同育人运行和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工作小组[2]。领导小组成员由校企双方的高层主要负责领导组成,负责顶层设计并适时调整协同育人规划;工作小组成员主要由植物保护各专业主任、教师及企业项目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学生入企实习制度。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并安排好学生入企实习,同时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
8、劳动报酬。三是建立各项保障机制,保证协同育人实践的持续开展。首要是经费保障机制,学校、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校企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其次要建立必要的相关管理制度,如《生产性实践管理办法》、《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保障和满足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需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