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7571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阅读教学中如何解读文本例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中如何解读文本例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而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是决定阅读教学是否成功、收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下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要读出文本的内在结构 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必定有它内在的生成逻辑。作为执教者,必须先有效地深入文本,将文本的内在结构烂熟于心,再根据学情,巧妙地将之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如此一来,不仅能凸现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疏密有致、有张有弛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前,我反复研读,认真思考,读出了一个点,两条线。围绕“呼声”这一点,产生了两条线索
2、。一条是“什么样的呼声?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是主线。主线之下还有一条情感线:雷利对父亲的“挚爱”和“丧父之痛”,这明暗两线齐头并进,情理交融。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悟出“情”时,自然也就道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理”来。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在黑暗的废墟下“等”了38个小时。而这一“挖”一“等”都源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两个词,再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再现了亲情的本色,再现了“真爱无痕,大爱无声”的道理。5 读文本,就像造
3、房子一样,先要搭起框架,努力在文本中找出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入点辐射全篇。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结构。 二、要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首先是文本的语言。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要“浸入文本,涵咏体悟”,对文本的语词乃至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品出字里行间所包蕴的丰富的情感与理趣。 仍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爸爸是主要人物,但爸爸的语言只有一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反复品读后,这“一定”一词值得推敲,这“一定”是爸爸临行前对儿子的最后承诺,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
4、的爱意;这“一定”是一个维和战士对和平的美好向往,承载着爸爸对此次维和行动充满的信心。读懂了“一定”这个词,就读懂了爸爸的心,读懂了维和战士的心。还有带着引号的蓝盔,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它象征着和平,象征着爸爸希望儿子也能像他一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有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教学中才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对爸爸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从浮浅走向深入,由模糊变得清晰。 其次是文本中的细节。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除了对语言进行了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值得我们发掘的点。例如:“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爸爸的目光之中饱含着的是
5、他对儿子的关爱,对妻子的牵挂,是他对家人的深情挚爱和依依不舍。但是,为了世界和平,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在仔细研究、品读揣摩中,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和平的父亲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第三是文本的背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这些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而言,他们缺少对战争的感性认识,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本很难激起孩子的共鸣。这就要求师生深入语言文字,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背景补充。可以以图片的方式向孩子们简要介绍“维和部队”、“蓝盔”,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使学生对“爸爸”雷润民有了更深一层
6、的了解,并为下文学习爸爸热爱和平埋下伏笔。“丧父之痛”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创设情境:父亲踏上了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战场,当我和妈妈坐在饭桌前看着爸爸曾用过的碗筷时,我在想:,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因为补充了背景,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中,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与雷利一起感受对父亲的思念、担心、期盼,然而等来的却是父亲的灵柩。如此大的反差,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伴随着悲壮的音乐,哀伤的画面,学生的情感从心底喷涌而出,推向巅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体会文中的感情,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做到情动辞发,诵读传情。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当学生互相交流战争资
7、料,观看战争场面时,久已积蓄心底的情感定会迸发出对和平的渴望。5 恰当适度的背景补充,可以使文本不再是一具没有生气的标本,正如把鱼儿放入了水中,树木扎根于泥土,老虎重新啸叫于山林。文本中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喜怒哀乐无不在学生脑海中勃发出盎然的生机。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真实、丰满、深刻的情感体验,发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感悟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任何一个人在阅读文本时都会因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价值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