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3544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语文课堂要给阅读留一席之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要给阅读留一席之地 内容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给阅读留一席之地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必须,是语文教师的聪明之举。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读”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古代私塾先生的一声断喝“读书”,弟子们便跟先生一起摇头晃脑地一读半天乃至一天。这样的教育历朝历代便也培养出来像“李杜”那样我们不能尽数的“大家”。现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改来改去、改去改来,读的问题始终不尽如人意。先来
2、看一组案例: 实例一:执教《找骆驼》。教师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课文是讲怎样能够找到骆驼。教师抓住“找”这个关键,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分析理解,学生似乎是终于学懂了课文。 实例二:《蜘蛛的网》一文,执教者首先让学生粗略地读课文,紧接着就进入质疑的环节,当一名学生提出“蜘蛛的网能粘住蝴蝶、蜻蜓、甲虫,为什么粘不住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备课也没有涉及,课堂随之卡壳。教师虽然用“我们大家都来参与,看谁能够先解决这个难题”的号召,调动了参学的积极性,但时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快
3、速溜走,直到下课,连教师自己亦没有解决这个是否应该在本节课解决的难题。4 实例三: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紧紧抓住文章连用三个“我的母亲”这一排比句式,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对母亲腰酸背痛,转身困难进行情景体验;后以“如果这就是你的母亲,你是怎样的心情?”进行情感体验;再以“假如你就在母亲身边,你会怎么做?”进行行为体验。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连用三个“我的母亲”的用心所在。这样的安排,虽然对理解全篇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引领作用,但没有阅读的支撑,学生的各种体验显得很肤浅。 实例四:教学《第一场雪》。执教者引入课题后,就
4、安排学生读书,给学生的任务是:1、读书,解决课后的问题。2、汇报你读书后的独特收获。学生进入阅读后,教师和学生一样沉浸于阅读的享受之中。学生时而诵读,时而默读,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握笔在手,不停地圈点杠划;教师似闲庭信步,如入无人之境,抑扬顿挫,很有点私塾先生读的“摇头晃脑”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雪前――雪中――雪后――”时,师生的读书戛然而止。课堂的最后7―8分钟组织了简短的交流和汇报,学生对雪前、雪中、雪后的层次把握分明,对雪前的“天景”,雪时的“物景”,雪后的“雪景”描述清楚,对“瑞雪兆丰年”的意思和意境
5、理解透彻。4 上述所列举课例,显而易见,只有第四种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语文课,而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却大部分表现为前三种情况。换言之,我们真正用于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的课时并不多。我们来看看课标,新课标关于语文学习的目标陈述中,阅读教学的篇幅最长,条目最多,表述最详尽。我们能够感觉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达到一种近乎理想的状态,几乎语文学习的所有目标皆可由阅读来实现。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地发现,语文课堂上并无“阅读”的一席之地,而是被对课文条丝缕线地肢解和对问题支离破碎的分析所代替,本来应该在语文学习中被重视的
6、阅读却长期被“冷落”,似乎那些目标与课堂毫无关系,就是在课外也难以找到它们的影子,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执教《第一场雪》的教师,聪明之处就在于不做“无用功”,给予任务后,让学生充分读书,一读就是30多分钟,这样的“读”是实在的,具体的,有扎根之处的。组织交流时,个体的独特收获和体验,也许就是另外一个个体的歉收与不及,几番的汇报与交流,大家的收获与体验得以共享,教师的必要讲解在学生的交流中无痕完成。再来看《蜘蛛的网》一文的执教者。学生只是粗略地读了课文,“疑”是什么?“难”是什么?还处于思考和准备中,这时安排质疑,
7、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个难题,此条路应该不通。教师硬牵着学生往前走,终于在“蜘蛛为什么粘不住自己”的问题上堵住了。如果教师把自己都没准备的问题顺势引向课外,回头再抓住一个或几个点,来进行本节课的阅读和训练,可谓“从岔路又上道了”,只可惜,教师缺乏机智,课堂只好“信马由僵”,无果而终。 前三种情况的共同之处,在于看重对文章的分析,虽然也有“读”的影子,但“读”是飘着的,虚无的,没有扎根之地的。关于文章分析,诺奖获得者莫言有这样一段话:“4文章分析这种方式,违背一般人的阅读心理,或者说违背人们的审美习惯。从比较低级的意义上说
8、,阅读就像吃饭:上来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吃完了,心情很愉快,身体很受用,对大多数食客来说,这就是终极的目的;如果吃完后不让走,非要他说出这道菜是用什么原料构成,用什么方法制作,包含着什么样的营养价值,那就很可能让他把吃下去的呕出来。”既然过分的文章分析已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我们的教师还在精于此道,那就是愚蠢之举了。 我们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