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25079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9
《丽水古堰画乡导游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丽水古堰画乡导游词浙江绿谷,秀山丽水,丽水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浙江丽水游玩的游客有增无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丽水古堰画乡导游词,欢迎参考!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53,50省道贯穿全境,通过金温铁路丽水站接轨全国铁路大动脉,交通便捷,距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义乌只有100多公里。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古堰画乡是楼阳生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时首先提出的。古堰画乡”古堰”首先表明了深
2、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座落于丽水市区23公里的大港头镇,是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和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古堰画乡位于丽水西南的大港头,这有里丽质天成又磅礴大气的水乡景色,拍照或写生尤其漂亮,因此许多美术院校选择这里作为写生基地,有
3、了“画乡”的美誉。江滨古街边常能看到支着画板创作的人,颇有文艺气息,而已有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通济堰,是来到古堰画乡的游客必到的地方。瓯江将景区分为两部分,“古堰”是北岸的堰头村,“画乡”指的是南岸镇政府所在的大港头镇。二者隔河相望,没有桥,只有画舫往返两岸。游人通常会先到大港头,而后乘船去对面的堰头村。两边都有游客中心,门票可以分开买,不过买联票会略便宜一些。大港头看点最集中的是江边一条挂着红灯笼的街——江滨古街,虽然新修后看不出古意,也算得上风景如画。街道两边大多是画室或者和画有关的店铺,你可以在街边文艺的特色小店淘些特色小玩意儿,也可以在他她爱情邮局寄张明信片给亲人朋友。东面街口有棵古香樟
4、树和以此命名的双荫亭,很有韵味。亭旁是香樟古埠,可在此乘坐去往对面堰头村的渡船,或者沿街走到摄影展览馆附近的通坪埠头乘船。瓯江的江水平静,水很干净,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很是不错。江上时常有挂着白帆的小船,适合采风拍照。乘上画舫,不久就能到达江对岸的堰头村。需要注意的是,游船下午五点就没有了,要注意游玩时间。从古堰码头至村边的景观道旁有不少塑像,介绍了历代与通济堰有关的政客、水利学家和诗人。走过一段汀步,岔路口往前可沿着江边一路走到通济堰,往右则通往村北的文昌阁。由文昌阁往西走也能到通济堰,不过沿路有许多古樟树、古民居,人文景观更为丰富。其中,文昌阁是座小巧的二层建筑,被大片的古樟树围绕着,一旁是有
5、着三个引水孔的三洞桥。往南是嘉庆年间的“孝节流芳”贞节牌坊,还有“示禁”石碑。村中有一些清朝和民国时期建筑,装饰简单大气,少数被辟为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展览馆。通济堰是一段横卧在碧水之间的拱形石坝,它一面是涟漪层起的平静水面,另一面则是汹涌的注水口,和长着灌木,散布着鸥鸟的河滩互相映衬,甚是抢眼。通济堰一旁的詹南二司马庙内,有元代以来二十多个水利碑刻,可以借此了解这个千年间浙江最大的水利工程。大港头可住宿的地方不少,多是古朴风格的客栈和农家乐,标间价格在200元上下,预算充足可住更好些的江景房。另外,当地的鱼非常出名,当然价格也不菲,溪鱼一斤至少要80元以上。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大港头区。
6、“古堰画乡”旅游区总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距浙江省丽水市市区28公里。景区包含了通济堰和瓯江莲都段两个旅游资源单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迄今已有1500余年,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还在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通济堰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迄今已有1500余年,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还在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而保存完好的拱形大坝和“水上立交桥”石函以及千年古樟树群、古村落构成的美景更是独树一帜,无法人为复制的,还有堪比漓江的瓯江自然风光,这里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美术写生、艺术创作、油画生产基地和摄
7、影创作基地。通济堰拱形大坝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大坝,初为“木蓧”(即为“筱”,为竹子)构筑,南宋时改为石坝,现存坝保持着拱坝原有古老的结构特色,坝长275米,底宽25米,高2.5米。大坝选址合理,千余年来经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巍然不动。在堰头村口有一条名为“泉坑”的山坑,其水横贯通济堰渠道,每遇山洪暴发就挟带大量沙砾和卵石冲泄而下,淤塞渠道。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