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799736
大小:65.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3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讲稿 新课标 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讲稿刘纯文一、学习目的一、涉猎对联知识二、了解对联特点三、掌握对联写作二、涉猎对联知识1、举例激趣: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后,就开始练习对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①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
2、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②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一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联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才人王某读罢,在对联上寥添数笔,其联顿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又怒,只得把对联撕去。③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不仅学识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3、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投影)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投影)(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投影)(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 一鸥游”。(投影)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投影)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纪晓岚道:
4、水上一鸥游。(投影)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④鲁迅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投影),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投影),老师点头赞同。哪位同学能不能告诉大家“比目鱼”为什么比“二头蛇”和“九头鸟”好?(“独”和“比”虽不是数词,但分别表示“单”和“双”的意思)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大家认为这副对联怎么样,我们回头再评好不好
5、?⑤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名联佳对,浩如烟海。那么对联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呢?2、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
6、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命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
7、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3、对联的格式与类型a、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
8、,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