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78705
大小:35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7
《第三章 遗传与基因工程第1课时 细胞质遗传 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遗传与基因工程第1课时细胞质遗传课堂练习1.(2004年广东高考题)龙葵叶绿体DNA上的一个正常基因决定了植株对某除草剂表现敏感。它的突变基因则决定了植株对该除草剂表现抗药性。以敏感型龙葵(全部叶绿体含正常基因)为父本,以抗药型龙葵(全部叶绿体含突变基因)为母本进行杂交,所得F1植株将表现()A.敏感型B.抗药型C.抗药型∶敏感型=3∶1D.抗药型∶敏感型=1∶12.人类神经性肌肉衰弱症是一种由线粒体中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下列关于该病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B.母亲患病,子女全都患病C.父亲患病,女儿
2、全都患病D.父亲患病,子女全都正常3.细胞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相比,相同的是()A.载体B.数目C.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分离是随机的4.图3-1-1和图3-1-2两图分别是甲、乙两种遗传病在两不同家族中的遗传系谱图,分析回答:图3-1-1图3-1-2(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最可能存在于人体细胞的中,它的遗传属于遗传。(2)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最可能存在于上,它的遗传属于遗传。(3)若某对夫妇中,妻子患有甲病,丈夫患有乙病,若其第一胎生了一个儿子,则该儿子两病兼发的可能性是。若其第二胎生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儿只患一种病的几率是。5.我
3、国遗传学家将鳑鮍鱼的单尾鳍基因转移到金鱼(双尾鳍)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出的小金鱼一部分表现出单尾鳍性状。现不知道这种基因到底存在于细胞质还是存在于细胞核中,请你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检测一下到底基因存在于何处。(1)实验方案:。(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课后训练6.下列关于细胞质遗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B.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之比为1∶lC.性状遗传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D.性状仍是由DNA分子上的基因控制的7.下列有关细胞质遗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质基因全部存在于线粒体中B.水稻的质基因全部存在于
4、叶绿体中C.一般来说质基因的数量比核基因少D.真核生物质基因都在DNA分子上8.(多选)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细胞质内遗传物质的分配特点是()A.有规律地分离B.无规律地分离C.均等分配D.不均等分配9.(多选)下列不属于细胞质遗传性状的是()A.紫茉莉的花B.棉花的叶形C.高粱的雄性不育D.玉米的籽粒10.下面为紫茉莉枝条颜色的遗传表,请分析回答:组别接受花粉的枝条提供花粉的枝条种子(F1)发育成的植株第一组白色白色、绿色、花斑白色第二组绿色白色、绿色、花斑绿色第三组花斑白色、绿色、花斑?(1)紫茉莉枝条颜色的遗传特点是:
5、。(2)从第一、二组的实验结果看,原因是:。(3)第三组后代可能出现全部为白色或绿色枝条吗?为什么?。(4)如果第三组后代植株上既出现了花斑枝条,也有绿色和白色枝条,为什么?。11.(2004年江苏高考题)玉米正常植株叶片为绿色,患一种遗传病后植株的叶片具白色条斑,或为不能成活的白化苗。显微观察发现,白化苗和白色条斑处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有人为了探索该病的遗传机理,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1)实验一P♀条斑叶×绿色叶♂↓F1绿色叶条斑叶或白色叶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①实验
6、结果显示,母本患条斑病时,该病通过方式遗传。②实验中后代不同性状的个体的比例是随机的,其原因。(2)实验二P♀绿色叶×条斑叶♂↓F1绿色叶↓ÄF2绿色叶条斑叶或白色叶表现型比例3∶1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始终为3∶1。实验二结果显示,母本正常时,该病的遗传受的控制。第2课时基因的结构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RNA聚合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编码区的下游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B.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转录为RNAC.RNA聚合酶能识别调控序列中的结合位点,并与其结合D.转录完毕后,RNA链释放出来,RNA聚合酶也
7、从模板链上脱落下来2.图3-2-1为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示意图,基因是指图中的()图3-2-1A.a+bB.cC.a+b+cD.a+b+c+d3.图3-2-2是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示意图(为外显子,为内含子)。请据图回答:图3-2-2(1)转录开始的位置是。(2)RNA聚合酶能识别的位置是。(3)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是。(4)若a发生变异,则带来的结果。(5)若c~i段外显子中的任意3个连续的碱基发生变化,带来的结果是。(6)若一结构基因含186000个碱基对,编码2552个氨基酸,则该基因的内含子最多含有碱基个。(7)若该细胞发生
8、分化则是结果,通常分化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课后训练4.人们对基因的结构有所认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DNA分子技术的发展开始的。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者是()A.孟德尔B.沃森和克里克C.白春礼D.萨顿和鲍维里5.(2004年天津高考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