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57022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登高》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登高》说课稿谷城三中李星丽尊敬的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登高》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这首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依据新课程标准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2、趣,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及品读关键词把握情感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法感受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
3、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针对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存在困难的情况,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赏诗之法。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诵读法。其根据是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采用单读、齐读、师读、生读、局部读、整体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悲情美。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4、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要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及导学案补充有关诗人杜甫的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师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三、说学法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
5、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韵美。针对高一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3、自主探究合作法。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在研读课文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抓住表现意象及情感的关键词体会文中浓重的悲情。4、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
6、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诗歌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总结杜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四、说课堂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营造悲境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
7、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杜甫)。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这样的导入设计既激发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二)、整体感知读出悲情1幻灯片展示诵读提示,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悲)2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其他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3.再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师生点评。4.师配乐朗诵《登高》……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登高》。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
8、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同时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的音韵美、感情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意象情词品出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