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30464
大小:56.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熊家成摘要:文木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王先霈在《文学文木细读》中认为“文学文木细读”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教学方式,二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程式,三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阅读态度。”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木细读应属于第一种理解,它强调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木细读;具体方法文木细
2、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王先霈在《文学文木细读》中认为“文学文木细读”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教学方式,二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程式,三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阅读态度。”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木细读应属于第一种理解,它强调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木,徜徉于文木语言深径,让学生与文木对话,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构建
3、自我主体,获得审美愉悦。可以说,只有文木细读,才使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道;只有以文木语言为“钥匙”,才能打开文木细读的大门。一、文木细读要抓住名句“诗眼”等点睛之处,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涵咏去品味其背后的思想情感,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美。例如魯迅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段话中的“剩”字就是点睛之处,作家汪曾祺在《关于小说语言》中对这个“剩”字作了深刻的分析:“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
4、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察觉,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对四叔也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己经走了一小会儿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哪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这是文本细读中咬文嚼字的典型例子,一个“剩”字,汪曾祺不但解释了它的表层意思,而II进一步根据小说的上下文、小说的立意,把它包含的感觉、情感、意蕴都作了透彻地解释。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应在平常处“细读”在平常处“细读”,即“于无疑处生疑”,最终探究、品味出文本的深层意蕴。例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开头写到:“先生不知何处人也,亦不详其姓
5、字。”这两句看似随意,实含深意。古人重郡望,姓名前要贯以家世籍贯,以显示出身高贵。两晋门阀制度森严,尤重出身。而五柳先生却连何地人都置之脑后,可见他不重郡望,轻视门阀之风,与流俗大相径庭。古人又是重名声的,除姓氏正名之外,还冇字、号等等。而五柳先生竟连姓什么都不说清楚,这更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两句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了,更是突出了五柳先生傲世抗俗的硬骨头精神。正如清毛世蕃所评:“无乡人(指俗人)之心,故不知何许人;无求名之心,故不详其姓字。”(见《古文学余》卷二十四)。三、文本细读,更应该大胆“发前人所未发”或质疑前人成说,有所创
6、新笔者在教授《蜀相》一诗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全诗应写诸葛亮为主,为什么颔联中却用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三顾”的主语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作者是不是“跑题”了?通过联系杜甫的生平和志向,大家一致认为,这样写表明杜甫极为仰慕历史上的刘备、诸葛亮君臣的风云际会,希望自己也能受到重用,反映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表明他内心深处壮志难酬的痛苦。夏丐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仅仅代表红色,‘夜’不一定就是昼的反义,‘田园’不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rs
7、quo;不只就是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这正是对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精辟论述。作者单位: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邮政编码:45485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