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两阶段效率评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两阶段效率评价研究ok3quist指数模型,也没有考虑到非期望产出因素对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基于径向网络DEA模型的各种缺点弊端,评估得到的生产率变化也是不准确的。因此,本文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SBM-DEA模型和网络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用于评价多阶段生产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及技术进步变化,并从子过程视角探求导致系统整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以上模型改进在网络DEA方法拓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网络DEA方法视角下的环境绩效评价理论是对传统绩效评价理论的有益补充,对政府制
2、定钢铁产业相关政策,实现钢铁产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方法理论依据,更为我国钢[1][2][3][4]下一页ok3ans(1951)给出了技术有效的定义:如果在不减少其他产出(或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技术上不可能增加任何产出(或减少任何投入),则该投入产出向量是技术有效的,技术有效的所有投入产出向量的集合构成生产前沿面。英国剑巧大学的经济学家Farrell(1957)首次从投入角度提出技术效率概念,即在产出规模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所能达到的最小生产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Leibenstein(1966)从产出角度定义了
3、技术效率,即在市场价格水平、投入规模及投入要素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产出水平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百分比。由以上定义可知,技术效率用来衡虽在没有技术进步或创新的过程中,生产者获得最大产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即在特定技术水平下,实际生产活动接近前沿生产水平的程度,衡量生产者利用现有技术的水平高低,也反映了生产的有效性程度。生产率是当代经济学理论中除效率之外又一重要的槪念,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程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的要素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及生产管理水平等。随着经济増长理论的发展,生产率理论大致经历了单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
4、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发展过程。从价值论出发,劳动、资本等单个要素与产出的比例,如劳动生产率或资本生产率就是单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基本维形。Solow(1957)将经济増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投入剰下的"增长余值"称为广义技术进步,又叫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生产率的一种测算方式,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产出与劳动、资本、资源等全部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诸多投入要素解释不了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投入要素的增长,另一部分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第二部分増长即为能反映经济增长质呈的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经济
5、增长的发展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度量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2.2网络DEA理论2.2.1网络DEA理论模型Fare和Grosskop在他们的专着和文章中首次提出了FG网络DEA模型的概念,对具有网络结构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评价问烟作了开创性研究。不同于传统的DEA模型,网络DEA没有一个标准的形式。它依赖现实问题的网络结构,复杂网络生产系统包含众多子系统,按照子系统的外在联结方式可以分为串联、并联、混合和循环等等(杨峰,2006),其中最基本的是串联结构和并联结构。 
6、下一页ok3p;Ma和Koike(2000)提出了一种YMK模型,将并联系统的整体效率定义为YMK效率,并先后证明了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的条件假设下,独立网络DEA模型下的系统效率是各子系统效率中的最大者。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髙估系统效率。Kao(2009)构建了一个相关模型来测算并列系统的系统效率和过程效率,发现了系统效率是过程效率的加权平均值的特点。杨锋,梁撰,凌六一和査勇(2009)在分析并联生产系统前沿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并联生产系统的乘数模型和包络模型,与传统CCR模型相比较,该模型得到的前沿生产能力更高,表明该方法有利于更大程度的挖掘
7、系统整体性能改善的潜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钢铁产业技术效率方面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Zhang和Zhang基于SFA方法测算了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1995年的技术效率。研究将中国的钢铁企业按照企业所有制、规模、主要设备及所在地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显着高于国有企业;无论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相对而言大规模企业效率嵩于小规模企业,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对技术效率有显着正影响;技术效率地区差见并不明显,但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企业效率高。.........................3资源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
8、两阶段技术效率评价...............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