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码字和柴码字

肉码字和柴码字

ID:25262793

大小:720.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19

肉码字和柴码字_第1页
肉码字和柴码字_第2页
肉码字和柴码字_第3页
肉码字和柴码字_第4页
肉码字和柴码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肉码字和柴码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肉码字和柴码字2011-03-0211:24:14来源:作者:【大中小】浏览:58次评论:0条  郧西县、郧县境内,自古迄今,民间通用一种古老的数量文字——肉码字和柴码字。就是当地人屠宰家畜进在一些新鲜家畜上写下记录该肉重量的数量文字。或在买卖柴禾时记录柴禾重的数量文字,人们把书写肉码字和柴码字称为“打码子”。  肉码字与柴码字书写工具多以竹签为笔,使用时把竹签头砸绒当笔头。因简陋就简,随手捡来。用墨多为锅底灰调制一次性使用。两码字大多在冬季使用最甚。因为这个时候农闲,又靠近年关,备柴炭者多,杀猪宰羊者多。尤其肉类,其

2、时易于自然存放。以市斤为单位,采用的是十进制。  在实际应用中,肉码字一般最大重只用到二下几市斤,一般都在三、五市斤左右。柴码字的书写形式同肉码字一样,只不过柴码字的量词相对很大。在使用中,一般省略于是上位数,结尾一般不带题词“斤”例:  两码字起源何进,无从考证。可以说这是汉文字的一种活化后,是一门融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民俗遗存,它的文化意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文化的记忆”。其具体坐标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流功能。1、保民间吹打乐2011-03-0211:22:50来源:作者:【大中小】浏览:6

3、6次评论:0条  “吹打乐”在我县很广很久远。至于从什么进候兴起,没有详实的资料考证。这里要说的“吹打乐”主要是指民间“吹打乐”。其击打器乐有:鼓、锣、钹、钩锣这五大件,还有梆子、边鼓等;哄然大器乐有:唢呐、笙、箫、笛、管等。有时也伴有弦乐、弹拔等。主要是在各种风俗中烘托气氛。  “吹打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文乐和武乐。吹奏器乐为文乐、击打乐为武乐。在很多场面,往往是文、武乐融合在一起,十分壮观,音乐优美动听、击乐节奏铿锵有力。但有些并不是这样。如薅草锣鼓、丧事中的“打待尸”,只是锣、鼓两件事。灯歌一般帽则是由歌手说

4、唱,伴有武乐;而举世无又的郧阳《凤凰灯》都是以文乐为主,武乐陪衬。《郧县彩船》兼而有之。《狮子》、《龙灯》等是以武乐为主。“吹打乐”在我县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江北、江南和城关地区,江南的罗家班子世代相会功底深厚,江北的白浪周边表演古朴淳厚较有特色,城关地区兼而有之并不断吸收现代元素。总之“吹打乐”始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郧县汉江堵河口龙船会2010-08-2509:50:09来源:作者:【大中小】浏览:205次评论:0条  郧县汉江堵河口龙船会郧县汉江堵河口龙船会是堵河口一带的端午节习俗。围绕着韩家洲的两江三岸

5、一渚的五个村落,自古以来每年风雨无阻都聚集在一起划龙船。  这五个自然村分别是乌家河、西流河为黄龙会;堵河口、韩家洲为青龙会;店子河为白龙会。划龙船由各村的民间社团——龙船会自行主持,其主要内容是:农历五月初一或初二油龙船,初三泡龙船,初四扮龙船,接龙、固定龙头、龙尾、会旗、锣鼓等,夜晚以家庭为单位到江边许愿、祭拜,初五全天划船、“抢标”,中午和晚上在会首家“吃会”,傍晚赛事结束,唱着《送龙歌》各回其所。渔翁捕蚌2011-03-0211:27:01来源:作者:【大中小】浏览:47次评论:0条  蚌壳舞又名和尚戏蚌、白鹤

6、戏蚌、渔翁戏蚌,在每年春节、元宵节表演。人物是一个渔翁(老生)一个蚌壳精(武旦)。过去蚌壳精为男扮女装,后男妇扮演均可。道具除了一个篾扎纸糊的彩彩色的蚌壳,表演过程基本按捕鱼撒网进行。动作顺序与寓意,一是把蚌上岸(出场),渔翁双手后背,领蚌壳走一个圆场。二是蚌拜四方,寓意是蚌壳精摆脱渔翁自得自矜,煽动双壳,朝拜四方。三是双剑起舞,由蚌壳单独表演,各式和长度自由,简单复杂均可。四是渔蚌重逢,蚌壳精余兴未尽,突遇渔翁,机智躲闪。五是渔蚌相搏,这是本舞的高潮。蚌壳精微型渔翁的捕捉,回到壳内紧闭不出;老渔翁绾卷裤卷袖下水,决心

7、把蚌捉住;此段表演两人动作互相关联。六是蚌壳落网,老渔翁几经周折,拿起鱼网连撒三网,终将蚌壳网住,蚌壳精脱壳而逃,但已无法逃脱,只得上岸就小组。最后二人欢喜亮相结束舞蹈表演。  渔翁捕蚌是一个民间神话舞蹈,也是一个反映水上渔家劳动生活的舞蹈。表演具有一定任意性,但变中有宗,活而不乱。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舞蹈侧重表现于蚌壳精这个角色上,老渔翁则多哑剧动作。渔翁捕蚌没有道白和唱词,伴奏乐曲与彩船舞曲基本相同,用地方戏“二棚子”曲调,由主琴“蛤蟆翁”主奏。民间的打击乐同奏,曲调亦多采用彩船舞中的浪板,在逐步演变溃乐器加进了唢呐,

8、增添热烈欢快气氛。寄死窑”的文化谜团:弃老习俗与传说华夏经纬网  2011-02-1413:11:30   字号:小大  作者简介: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现正从事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的比较工作。  对民间传说的进一步发掘与保护,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占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