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36531
大小:6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18
《西方哲学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方哲学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西方哲学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与哲学思想尤其是新哲学思想的诞生有关。20世纪末和新世纪的心理学发展就是如此,深受20世纪末兴起的心智哲学转向的影响。 1心智哲学转向是20世纪哲学转向 的结果 心智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结果,尤其是20世纪的语言(义)学哲学和语用学哲学为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1语言(义)学哲学通过催生认知科学而催生 心智转向 语言(义)学哲学是认知科学的来源学科之一和先导。同时,认知科学对心智的探秘又反过来促进西方哲学
2、从语言哲学向心智哲学转变或发展(蔡曙山,2010)。 语义学哲学实现了从认识如何可能到语言表达如何可能的基础性转变(何爱晶,2012)。它用科学逻辑取代哲学,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人的心灵进行探讨,为认知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直接促成了第一代认知科学(即离身认知科学,它从心与物或心与身的二元论出发,认为精神和物质或心理与身体是两个独立的本原,身体和心智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性或因果性关系。第一代认知科学以这一转向中的两种重要理论即逻辑实证主义和生成语言学为思想基础,以形式理性为目的,以符号加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分析
3、方法,研究认知或智能的一般形式,以期弄清认知或智能的像普遍语法那样的基本逻辑形式。认知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反过来对哲学产生影响,使得认知或智能进入哲学视界,确立了心智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中心。 1.2语言(义)学哲学通过催生语用学哲学而催 生心智转向 语用学哲学是对语义学哲学的发展,正是许多语义学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等人认识到其不足,才通过对它的辩证否定创立了语用学哲学。而语用学哲学对说话者的意向性、心理等的关注成为心智哲学的源头(曾文雄,2006),正是这一关注,使得人的认知或心智走向哲学研究前台和中心,成为本文由.Ler
4、leau-Ponty)的知觉现象学和塞尔后期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莱克夫(Lakoff)、史密斯(Smith)等。心智哲学使得脑与心智成为哲学关注对象,确立了心智一语言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它既反对语言(义)学哲学的物理主义思想,也反对语用学哲学对普遍性的拒斥。它认为,语言(义)学哲学因追求普遍性而解决不了个体差异性问题(这是心智哲学要解决的);语用学哲学把哲学方法归之于不同的用词法而缺乏确定性。为此,它另辟蹊径,以经验为基础,把具身心智作为研究对象,把活动置于认知语境(为人们所认知并影响人的认知和语言使用的环境,是影响与制约
5、交际者认知和处理语言的发生、存在与变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蕴涵着语境的符号特质和心理特质)进行思考。它虽然与近现代哲学一样关注主体,但它不是一般地关注主体,而是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要求把主体、语言、思维与存在等多个方面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多维关系纳入研究视野。 其基本观点有:(1)心智是具身的,或者说人的心智在本质上具有具身性(Abramson,2011),(2)人是人,而不是动物或机器。莱克夫说:我们是哲学的动物能够提问能够沉思他们存在的意义,能够批判地反
6、省其生命的意义,以使其行为方式发生变革。(LakoffJohnson,1999)一些心智哲学家认为,由于语言检验和图灵检验是测量是否拥有心灵的方法,因此心智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能否建造出通过图灵检验的机器:由于人的心理本质上的具身性特征,因此图灵检验必然能够把人的心理和单纯的机器区别开来。这是因为,机器不具有人的身体特性,以及人的言语行为会显现出的嵌入式和具身性体验(Abramson,2011)。(3)哲学本质是探索人的生命意义,引导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由此来看,心智哲学是一种经验转向,但这种经验转向并不是回到以往的经验主
7、义,而是一种与肉体、脑、心智、无意识、本能以及内在语言和隐喻相关的新的经验哲学体系(蔡曙山,2010)。 3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 3.1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一语言一世界新的世 界观 心智哲学将心智置于哲学的中心,提出了心智一语言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它指出,从本性上讲,哲学首先是世界观,应以存在为基础对世界做整体性思考。存在基于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存在的基底,涉及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因为如此,它兼顾主体的内外要素,强调在认知、语言与存在统一体以及内外认知语境下合理考察主体活动(曾文雄,200
8、9)。这就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新思想,以它们为基础,心理学采用了交互隐喻和具身隐喻。按照其观点,心智是外部环境内在的心理表征或结构,而外部环境是内部心智的外化或外在结构,行为通常不仅由内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来支持,而且也由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创建模式的过程来支持,其中外部环境作为外部心理结构起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