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简论具有政客和文人双重身份的陈子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具有政客和文人双重身份的陈子昂..毕业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的代表人物,生于四川射洪,自幼家境殷富。他在游弋中渡过青少年时代,养成了浪漫任侠的性格。入乡校后折节向学,闭门遍览经史,又使他获得了充分的知识养料,有了上的雄心。二十四岁那年,陈子昂北上京师应考,一举得中进士。后因一场当众摔琴的好戏使其文名远播,自此步入梦寐已久的仕途。中国文人向来把从政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陈子昂也不能例外。他高中进士的那年(683年),“二圣”临朝,真正的掌权者是垂帘的武后。与同时代的骆宾王不同,..毕业陈子昂摒弃了对
2、于女主专权的反感,一心愿为朝廷出力。翌年适逢高宗李治驾崩,他便以谏迁梓宫之事上书,期望得到重视。当时关中受灾,粮食歉收,陈子昂反对皇室车驾为丧事西巡长安,逐条陈说不宜西迁的理由。直言“西老千里赢粮,北丁十五乘塞,岁月奔命,秦之首尾不完,所余独三辅间耳。顷遭荒馑,百姓荐饥,薄河而右,惟有赤地;循陇以北,不逢青草。父兄转徙,妻子流离。”认为关中给养不足以供应大队人马。同时又以“天子以四海为家”立论,举出“舜葬苍梧,禹葬会稽,周平王、汉光武都洛,而山陵寝庙并在西土”的圣王先例,力主不宜舍洛阳而迁葬长安。这篇
3、谏疏出色的文笔和高卓的识见引起了武后的注意,武则天认为此人有才,于是在金华殿召见了陈子昂,赐他“麟台正字”的九品小官,但他的主张却并未被采纳。高宗的灵寝终于还是迁回了长安。陈子昂也未能凭借他的慷慨陈词真正打动武后,正如《陈氏别传》所说:“上壮其言而未深知也。”陈子昂的仕途坎坷之至,得益自文学,也招损自文学。武周朝廷网罗他的目的只是借他的文名赢取人心,但陈却没有认清这一点,他的人生悲剧也种因于此。他接连上书言事,写了《上西蕃边州安危事》,《谏用刑书》,《答制问事八条》等表奏渴望朝廷能够采纳,可是这位诗文
4、一出足令洛阳纸贵的才子熬了六个年头,才从正九品下的麟台正字,提升为正八品下的右卫胄曹参军。面对严酷的现实,陈子昂的锐气被一磨再磨,当他因继母逝世还乡守丧时,便萌生了归隐的念头。守丧期满,他回到洛阳,被提升为谏官右拾遗,这是他一生官阶的顶点。其时盛行告密之风,陈子昂也难幸免,延载元年(694年),他被捕入狱,历尽两年的酷吏折磨,这个“逆党”因为查无实证被释放且官复原职。虎口余生的陈子昂仍然踌躇满志,不但抛开了挂冠归隐的想法,而且还请命愿“束身塞上,奋命贼庭”(《谢免罪表》),决心以身报国。这个决定最后葬
5、送了他的政治生涯。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叛乱。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领兵东征,子昂为参谋。军到渔阳,前锋大败,武攸宜一筹莫展。陈子昂这时挺身而出,劝武攸宜严立法度,又自请“分麾下万人为前驱,契丹小丑,指日可擒。”陈子昂一再进计,终于触怒王爷,被从参赞贬做专事的军曹,从此,陈子昂彻底的被从权力中心排除,他也终于认识到了武周集团的真相,在落寞中游览幽州古迹黄金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孤独灵魂的呐喊,陈子昂终于在失意中决定归隐。
6、归田的陈子昂原打算仿太史公写一部“后史记”,记录从汉到唐的兴替,可惜未能如愿。武三思认为陈在朝期间曾反对过他,指示县令段简捕其下狱,他的家人拿出二十万缗的重贿都未能挽救,692年,诗人在狱中与世长辞。陈子昂的政治生涯荆棘满路,际遇很像西汉的贾谊。两人都很有文采和政治抱负,都敢于且善于上书言事,而且生活的时代都幸遇开明之君,却也都怀才不遇。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他们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们共同的错误在于盲目依赖君主而轻视其他的权贵和同僚,殊不知在贤明的君主也无法一朝之间抛开所有的旧臣,
7、而采用他们这些位卑言轻者的建议。自视太高的书生气使得陈子昂和贾谊不愿意循序渐进,不愿意和同朝者沟通和结盟。他们希望借上书被采纳而一步登天,大展鸿图,却忽视了在政治上博得权力的程序和手段,则他们的失败绝非偶然。陈子昂是以文名于世的旗手,在他的大旗号召下,带起了盛唐诗文的辉煌。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纠修竹篇叙》一文中鲜明的提出了借复古而革新的文学主张。拈出“风骨”、“兴寄”的,陈子昂是有唐第一人,在反对六朝浮靡文风的战线上,初唐四杰是在实践中探索,而陈子昂却在理论上给出了武器。“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
8、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这是在古诗中汲取出的精华;而被陈子昂做为范本的“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则是这种继承这种优秀传统的实例。如果说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是在散文上改造了唐代文学风格的话,那么陈子昂则是在韵文上,在诗界给了中国诗歌以新生。随着王杨卢骆的一批新风格的诗出炉,进行诗歌革新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而陈子昂适逢其时,在理论上高举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