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

ID:22952648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2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_第1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_第2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_第3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_第4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作者】张博【简介】张博,文学博士,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3)【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组合同化说献疑》1文的商榷意见,就考求词语古义的某些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语料中多义词的使用意义、如何对待前人的随文训解和辞书释义、如何确认词义的引申和如何看待文献词语用例的年代及频率等几个方面。【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词义/考释/引申/组合同化【正文】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说献疑》(《古汉语研究》2001年3期,以下简称《献疑》)从多个角度质疑拙文《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1种途径》(《中国语文》1999年2期)所举12

2、例证中的6个例证,读后多有启发。拙文旨在探讨组合同化这种语言现象的性质、方向、原因、过程等问题,为减少枝蔓,对部分被同化词的语义基础、衍生出的相关义位及书证等的说明分析有所疏略,不意影响到论据的信度。蒙徐先生教正,今后当力求严谨详尽,减少疏漏。然而笔者不能完全同意徐先生的意见。笔者认为,《献疑》与拙文引申同化这类见仁见智的分歧,主要缘于考求词语古义的原则方法有所不同。为此,恕不顺次答辩徐先生的质疑,仅拟参酌徐先生的意见,就考求词语古义的1些基本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如何确定语料中多义词的使用意义前代训诂学家已充分认识到,不少词语有多种意义,它们依文为义(《说文》将字段注),在不同

3、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确定多义词在古文献中的具体意义时,1定要注意词语依存的语境,在上下文的联系中考求词义。如果仅凭1两个孤立的语句,很有可能将乙义误会为甲义。例如,《献疑》引4条书证,认为其中的削皆表弱义。然而联系具体语境来看,这4个削都当指[土地]被侵削。先看《献疑》例4:(作文网ziddot;观表》:魏国从此削矣。(高诱注:削,弱也。)这句话的前后文为: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

4、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从这段文字中可清楚地看到,吴起魏国从此削矣悲叹的是魏西河之地将被秦国侵夺;魏日以削的结果是秦国的国土日益扩大。如果削义为弱的话,与魏日以削相对的下文应是秦日益强,而非秦日益大。因此,削指[国土]被侵削无疑。再看《献疑》例3:《荀子王制》: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两个分句中的弱削虽为互文,可联系上文来看,它们并不是同义词: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杨倞注:守

5、者,谓地也。守国以地为本,故曰守者。所以守者,谓所以守地之人也。)《献疑》例3上文弱与强呼应,削则与大(国土广大)呼应,削的对象是所守之地,知削义为[国土]被侵削,而非弱。有时,我们不仅要联系词语的上下文考求词义,甚至还要联系文献语言材料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更为深广的语境中求索词义。例如《献疑》例2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下》)的上下文为:中国大学排名(淳于髡)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孟子)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自齐桓公即位以来,鲁国在庄公、成公、昭公、定公、哀公等多个年代屡遭齐国攻伐,土地时被

6、齐国侵割,至战国鲁缪公(前407前377在位)前后,鲁曾联络越、韩、魏等国,多次同齐国作战,争夺边邑。虽时有得失,但总的形势是失大于得。身为齐国大夫的淳于髡,当然熟知齐鲁这段近前的历史,他不无讥诮地问道:鲁缪公重用包括孔子之孙子思在内的数位贤者,可鲁之削也滋甚,贤者是否无益于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说话人的身份,淳于髡注意的焦点当是鲁国土地被侵削,而不是国力衰弱。故孟子以虞国为例,指出鲁国如果不是用了贤者早就不复存在了,岂止是土地被侵削。对淳于髡这番话的意思,东汉赵岐曾作如此译解:(子柳、子思)2人为师傅之臣,不能救鲁之见削夺,亡其土地者多。若是,贤者无所益于国家者,何用贤为?亦可证削义为侵削

7、,非为弱。《献疑》例13者之属,1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管子中匡》)的语境是,齐桓公自认甲兵既足,欲借诛大国之不道者之名兼并诸侯,管仲告诫必先举贤安民,增强国力。而后桓公又问起古之亡国,其何失,管仲列出3大弊端,指出有其1,就足以削,3者兼具,必然亡国。联系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的历史背景,文中前后照应的削亡当指土地被侵削,国家被兼并。另外,《献疑》误认《战国策韩策1》韩氏之兵非削弱也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