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

ID:21803522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_第1页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_第2页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_第3页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_第4页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 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注数学教学中点滴不失时机培养学生能力:关注现场和细节是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能力的体现,它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句机智的启发,一个巧妙的引导,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追问,也许都能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极至。  关键词:教学细节学生的潜能发展能力  一篇文章精彩与否,主要看文章的细节描写,而在一定程度上,一节数学课是由点滴细节组成的,关注数学教学点滴是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能力的体现,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课前预设胸有成竹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曾来淮安作了一节《比较数的大小》的示范课。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为长江队、黄河队进行游戏竞赛,看看哪个队摸

2、出的数大。规则是这样的:任意从袋子里摸出四个数字,依次从高位排列组成一个四位数。长江队摸出的是3864,黄河队摸出的是3678。黄河队的代表起先也没注意,后来发现自己摸出的数小,他急中生智,把百位上的6倒过来变成9,整个数由3678变成3978。黄河队的同学先是满脸失望,这下不由自主地齐喊:“Yeah!”。黄老师抓住这个机会,问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这么做?”那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千位上是一样的,百位上谁大那个数就大。原先6比他们8小,实际应该是9,就比他们大了。”黄老师点了点头:“说得很有道理。”说着带头鼓起了掌。可长江队却炸开了:“他们就是6,不是9,不能倒过来!”黄河队也不甘示

3、弱。听课的老师都为黄老师捏了一把汗,看他怎么收场。只见黄老师和颜悦色地说:“同学们不要争了,幸亏老师课前留了一手,在‘6’和‘9’的卡片后老师事先用大写做了标记,翻过来看看。”一场风波就此平息。听课的老师都惊叹于黄老师临危不乱的沉着,机智地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千位上的数一样大,再比较百位上的数”;更惊叹于黄老师课前准备得如此巨细,如若不然,两个队都不肯服输的。  黄老师的教学看起来都是现场生成的,课前要备课也只是一些条条框框,因为摸数游戏,谁也无法控制结果。可课后的报告中他展示的备课,足足6页多。正是由于黄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堂上细节处理才会如此出彩,让人叫绝

4、。  二、善于倾听善于发现  在一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的研讨课上,老师精心设计了南京理工大学王小明到两个厂应聘的情境,学生根据小明到财务科调查的数据(如下)绘制了三种合适的统计图,在依次对比分析了三组统计图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到哪个厂工作?”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到瑞特数控机床公司去,因为有这样充足的理由:瑞特公司发展速度迅猛,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硬,已打入国际市场,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前景看好。  老师认为学生看图准确,分析到位,看来学生都是慧眼识珠,到瑞特数控机床公司去已成为共识。正在这时,站起来一位同学:“我建议王小明到大江机床厂去。”话音刚落

5、,引来一片嘘声。上课的老师刚才还沾沾自喜,马上满脸疑惑,幸好他控制住了自己,让这位同学接着说。这位男同学说:“瑞特厂虽看好,但会吸引更多高级人才涌入,要求也肯定高,竞争力大,不如到大江厂艰苦奋斗一番,更容易出人头地。”在场所有的老师、同学都被折服了,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让其他同学的回答固然精彩,而后一位同学的回答更让人刮目相看。这位老师如果不给他一个机会,也许一节能上得成功的课就与他擦肩而过。  课堂上学生一个不起眼的发现,阐述意见时“无心”的话语,作为听者的老师一定要“有意”,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从错中见对,从无中生有,无人问津处也许就蕴藏着奇迹的发生。  三、

6、反复思考不断总结  我校的二年级一位老师执教《观察物体》的公开课,为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他从超市借来了茶壶,四个人一小组进行观察。先观察一个面,然后轮流着到别的同学的位置观察其他的三个面。为了让学生感悟从每个面看到的形状,他让学生把看到的画下来。但是试上时很糟糕,许多学生画的图根本看不出是从哪个面看到的,而且耽误了许多时间。课后他跟我说:“学生的画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要画四个图,所以这一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效果也很不好。要是给每位同学提供数码相机,把看到的拍下来,那有多好,可是我们条件有限。”这时我提出:“为什么不让学生把看到的模仿出来呢?”他灵机一动,

7、对呀,让学生一只手臂伸直微微抬起做成“茶壶嘴”,另一只手臂弯曲成“壶把”,这样既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动手动脑,印象深刻。实际教学时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模仿出看到的形状,而且一位同学发现直接通过转动身体,就可以分别模仿出茶壶四个方位看到的形状。这时老师相机总结道:“有时我们的确不妨转一转身体,设身处地地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看到的形状。”  一节课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执教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别具匠心,一节课下来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