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85288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9-02
《PPH治疗环状脱垂性痔27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PPH治疗环状脱垂性痔27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环状脱垂性痔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治疗环状脱垂性痔27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疼痛、出血、肿胀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痔切扎术,住院一般7-9d。结论:PPH治疗环状脱垂性痔安全可靠,痛苦少,住院期短,明显优于传统痔切扎术。【关键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环状脱垂性痔;术后;并发症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是基于肛垫下移学说建立起来的治疗重度痔的新术式,是近年来痔手术治疗方面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按PPH术暂行规范,其适应症是环状脱垂的Ⅲ、Ⅳ度内痔[1]。近年来,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环
2、状脱垂性痔即使是混合痔,只要处理适当仍可采用PPH治疗,且疗效显著。现将其中27例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40-60岁16例,61-85岁11例,均为环状脱垂性痔,且为多伴有外痔的混合痔,病史均在5年以上,大部分患者排便时痔核脱出,须经手法回纳。 1.2方法术前准备: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血生化指标等,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须经内科治疗控制。术前日晚常规灌肠,晚20:00起禁食。采用腰麻或硬麻,年龄较大及有明显前列腺病史者术前保留导尿。手术中操作:体位取右侧卧位。器械采用苏州贝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3、的PPH吻合器。先在肛缘前后左右4点皮肤留置7号丝线各1根,用圆形扩肛器进行扩肛,在扩肛器引导下置入透明肛镜并用留置的7号线固定。在肛门缝扎器的显露下,于齿状线上3-4cm黏膜下层作单荷包缝合。荷包缝针保持在同一水平,出针点原点进针,一般5-6针。旋开圆形吻合器头部至最大位置,吻合器头部导入肛门并使之置于荷包线上方,收紧荷包线并打结。将两根荷包线从吻合器侧孔中拉出。边牵拉边旋紧吻合器,待标志线进入击发窗口后1/3区域,保持吻合器与肛门平行,打开吻合器保险开关,击发吻合器并静待30s。松开吻合器手柄,将吻合器旋开1/4圈后退出肛门,检查切除黏膜环是否完整。吻合口如有活动性出血的部位用可吸
4、收肠线缝扎止血。仍有突出的静脉曲线和皮赘外痔处作梭形切口予以切除,并剥离曲张的静脉丛。肛门内置入复方角菜酸酯栓(太宁),保护直肠黏膜,吻合口和外痔创面均覆盖止血凝胶海棉止血。术后6h后流质,静滴抗生素3-5d。 2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麻醉意外,无原发性大出血,痊愈出院。住院天数7-9d,观察术后并发症,便时少量出血3例,有1例于术后第52d因大便干硬引起较多出血,经局麻松弛肛门后检查,见吻合口部分撕裂,予可吸收线缝合止血。一般均有轻度疼痛、坠胀感,不必特殊处理。疼痛较重予杜冷丁肌注者1例,经检查发现吻合口有较大血肿存在。所有病例均无肛门水肿。术后2周有1例患者出现大便变
5、细,检查发现吻合口狭窄,予以肛门镜扩肛数次后,得以松弛。出院后3-6月随访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PPH的最佳适应症应该是脱垂性、环状痔,而不仅仅是内痔。PPH的最大优点,即环状切除痔上黏膜,上拉下移的肛垫组织,阻断痔的血液供应。对于术后所残留的外痔部分,除非较大,一般不予处理。因静脉曲张的外痔常可得到萎缩,赘皮外痔较小者也可不必处理。因此PPH的适应症主要是3个以上痔且伴有脱垂或直肠下段黏膜松弛者。PPH一般采用硬麻或腰麻手术,术前准备应予重视,除了适应症的选择外,患者的体质也需经麻醉科医师认可。手术方式:一般在齿线上3.0-4.0cm处作单荷包缝合,因为吻
6、合器切除黏膜的宽度一般在2.0-3.0cm,吻合口在齿线上0.5cm即可。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尿潴留:一般身体素质较好,年龄较轻者于术后6h可自解小便,对于高龄患者、术中预计要切除外痔者可术前保留导尿,手术次日如坠胀疼痛不严重者一般可停止导尿。肛门部疼痛:PPH由于吻合口在齿线以上,肛周皮肤一般不作切口,疼痛远比传统痔切扎术减轻。即使肛周需作外痔切除者,临床出现疼痛程度也比较轻,个别坠胀疼痛较严重者,经检查发现均为吻合口血肿较多较大引起肛门痉挛所致。吻合口出血:术中所见的吻合口出血如为渗血可不必缝合,如发现搏动性出血应予可吸收线缝扎止血,缝扎时要准确、轻柔,防止过度牵拉造成吻合口撕裂。术
7、后每天肛内纳入复方角菜酸脂栓(太宁)或足量痔疮膏,防止大便干硬摩擦吻合口造成出血,如出血量少一般不必处理,出血量较多时应在局麻下扩肛检查,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用可吸收线缝扎止血[1]。【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组.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暂行规范(修订)[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4):34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