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吴忠市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吴忠市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作者:杨金花,夏宁基,马景宏,李梅荣【摘要】目的了解吴忠市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方法2008年6月对吴忠市区0~6岁儿童免疫接种及其家长免疫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0~6岁流动儿童65名,建卡率93.85%,建证率92.31%,卡证相符率92.31%;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3.85%、92.31%、92.31%、93.85%、93.85%。儿童家长免疫接种知识来源于预防保健医生(占93.85%)。结论要高度重视流动儿童
2、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意识和免疫规划的知晓率,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影响因素随着吴忠市区商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了吴忠市区。为了解吴忠市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我们于2008年6月对市区流动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1资料与方法7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0~6岁居住在吴忠市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常住儿童及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1个月以上无吴忠市区户口或虽有市区户口但户口所在区不在儿童现居住区的流动儿童。将2007-2
3、008年度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上报流动儿童较多的乡镇、社区医疗服务站和2004-2005年吴忠市区麻疹病例中流动儿童较多的地区选定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共选定8个村(古城镇的五星村和红星村、上桥镇的花寺村和解放村、东塔寺乡的一村和二村、板桥乡梁湾村和罗家湖村)、8个社区(裕西、民生、绿地园、金星花园、金花园、上桥、开元、永昌)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其中乡镇为农村人口,社区为城市人口)。 1.2调查方法、内容及判断标准采取挨门逐户的方法对每个流动人口聚集地0~6岁儿童进行调查,每村和每个社区各调查20名儿童。对儿童的基本情况、免疫接种状
4、况、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调查,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2结果 2.1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共调查320名适龄儿童,其中流动儿童65名,占20.31%。流动儿童地区分布、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选择家长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及流动儿童家长职业分布见表1。表17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2调查儿童的免疫管理情况见表2。 2.3调查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见表3。 2.4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情况65名调查的流动儿童中,儿童家长免疫接种知识来源于预防保健医生的占93.85%(61/65),电视占3
5、.07%(2/65),亲友占1.54%(1/65),邻居占1.54%(1/65);家长知道儿童1岁内接种疫苗的占89.23%(58/65),不知道的占10.77%(7/65);知道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疾病的占76.92%(50/65),不知道的占23.08%(15/65)。 表20~6岁儿童免疫管理统计表30~6岁儿童接种率统计 3讨论7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给免疫规划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一定的难度。针对外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状况差[1],且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当地儿童的特点[2],吴忠
6、市自2003年以来,制定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要求各接种点每月对所辖区域入户1次,清查近期迁入的流动儿童,并进行管理,登记造册,上报流动儿童报表,对漏种儿童及时补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明显提高,但与常住儿童比较,建卡率、建证率、疫苗接种率仍需进一步提高[3]。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难于管理,由于流动性强,迁移频繁,联系电话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儿童迁出、迁入的情况;儿童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经济困难,预防保健意识不强
7、,不能及时主动到接种点接种疫苗,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有的流动儿童即使在原籍已接种疫苗,但由于家长未将接种证带到现居住地,而且不能说清自己的孩子已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接种时间,造成接种医生无法给儿童补种疫苗,使得流动儿童接受常规免疫机会减少,疫苗接种率低。 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明确职责,并把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年终检查考核目标;加大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力度,根据流动人口特点,重点加强居(村)委会、流动人口租房的房东、接种点医生的宣传,采取定期到流动儿童较多的聚居地发放宣传
8、单、播放宣传影像等多种宣传形式,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意识和自觉参与免疫规划的意识。【参考文献】7 [1]刘容海,李承惠,严建国,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5,9(12):27. [2]孙美平,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