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92846
大小:6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7
《有趣的经济学悖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趣的经济学悖论杨卫星原创
2、2012-02-1120:15经济学与金融学中,存在着很多悖论,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一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次学习,将以两个最著名的悖论为例,为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的第一条悖论与“节俭”有关,让我们轻松一点,先从文学切入吧:在欧洲文学史上,有四个以“疯狂节俭”闻名的“吝啬鬼”形象。1、请问下列哪个形象不在其中?A、《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 B、《吝啬鬼》中的阿巴贡C、《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D、《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答:D。第4个吝啬鬼的形象应该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这四个人都贪恋金钱
3、,节俭到了病态的程度,极度的吝啬几乎毁掉了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2、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这样两群蜜蜂: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另外一群蜜蜂崇尚节俭,不屑于奢侈的生活。那么这两个蜂群,哪个会更加兴旺发达呢?A、奢侈的蜂群 B、节俭的蜂群 C、两者一样 D、不好说答:A。这就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具体内容请看接下来的讲解。一、节俭悖论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
4、致其收入继续下降。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的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即人们都相信节俭能使个人发家,使国家富强。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
5、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所以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问:1、下列哪项不属于过度储蓄可能造成的后果?A、高实际利率 B、对高额回报的疯狂追求C、持续的财政赤字 D、日益增长的全球不平衡状况答:A。应该是“低实际利率”。当私人领域的储蓄需求旺盛时,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出现高额财政赤字。这既是对经济循环速度放缓的一个反应,也是为了“刺激”疲软的经济。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投资人纷纷“努力获取高额回报”。由于储蓄需求旺盛,长期实际利率出现下滑,资金的实际回报率低于通常水平。因此,投资人会进入高风险领域。 2、
6、从长期来看,盈余国家怎样减少过度储蓄?A、减少借贷 B、鼓励国民的消费热情 C、增加外汇储备 D、以上全部答:B。从中期看,盈余国家减少过度储蓄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财政扩张。但从长期来看,必须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鼓励国民用更高的热情进行消费。当然,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汇率调整。二、推论从节俭悖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推论:1.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2.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的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
7、段。3.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能导致社会的愚笨。在经济学中,1+1不一定等于二。4.如果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者支出,可以使得消费者支出上升时,储蓄和投资也上升,这将使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境界。三、乘数效应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这是因为各种物品有互补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关的。比如,富人买别墅花了1亿,GDP增加了1亿。住在别墅里一定要有汽车,买车又用了1000万。买汽车要买汽油、买保险,购买各种
8、服务(使用高速公路、维修等)又要用1000万。仅就这些支出已达1.2亿元。用于买别墅的1亿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支出的1000万元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的1个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还是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会受益。 四、劣币驱逐良币在了解了“节俭悖论”后,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