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参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参考教案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144 时间:2007-09-2715:40:06参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具和相关图片。学生:作业纸、钢笔或圆珠笔。教学程序一、导入图片欣赏《月华
2、图》和《星夜》:思考与讨论:1.把握画面的情感内涵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千千万万个夜晚,为什么只有这一个特殊的夜晚被记住?特定的情绪怎样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2.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图片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
3、情感不同点:材质 水墨;油画构图 空虚;饱满笔触 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 单纯;丰富意境 孤寂、冷漠;狂躁不安……3.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二、分组讨论现在需要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1.分组: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第二
4、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第三组:《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2.讨论内容: 3.全班交流:将小组比较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全班发表;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4.完成“思考与交流”。5.延伸讨论:你对哪幅作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中有没有知道教材图片所涉及的美术家?如果有,可以向全班提供一些相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可以从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相关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引导或补充、修正。鼓励学生就画面内容和艺术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三、完成“活动与建议”1.
5、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比较二者的不同。2.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题材;形体;表情、动作或姿势;人物的神情气质。3.教师适当总结。联系前面的内容对本课进行简要总结。教学资料乡间音乐会 (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 乔尔乔内(1477~1510)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门下,提香则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一生中三十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其中画上的风景,几乎全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亲密师弟提
6、香补画的。它是画家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幅画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一样,都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但都没有完工。这是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与人心灵交流的幻景,这种交流以音乐合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宁静幽雅的大自然怀抱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贵族和两个裸体女子,在一块僻静的山冈上休息。他们的内心是那样恬适,无拘无束。他们席地而坐,同奏着心曲。茂密的树丛,与远处飘动着的云彩,使画面的真实性似是而非。一切是那样和谐,毫不做作。阳光被乌云
7、挡住了,暗淡的云际衬托出大地的起伏感与树木的呼吸感。两个裸女躯体丰满,肤色接近于金黄色调。左边的裸女在井边汲水,她姿态文静,内心温柔,是全画最美的一个形象,充满着诗意,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感情;而吹笛的那个裸女,则背朝着观众,她那结实的背部,光滑的皮肤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她与戴红帽穿红色披风的弹琴男子在色彩上构成和谐的对比,人们从全画的意境中能感受到一种幻想的生活美,它是对人的美好欲望的赞美。有人说它显得太神秘,正因为如此,它给后来的提香以很大的启示。《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
8、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由于画的主题非常含蓄,此画在19世纪时,曾被马奈所领悟,他也画了一幅后来竟引起全巴黎轩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结果是在1863年展出时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