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字环境下《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字环境下《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摘要】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应用和图像处理的数字化,《摄影基础》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也产生的很大的变化。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工作实践,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及反思,旨在使《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加完善。【关键词】摄影教学;数字影像;教学方法;实验建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79―03前言10《摄影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2、,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我院自2001年开设教育技术专业以来,《摄影基础》课程一直伴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和新闻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应用和图像处理的数字化发展以及高校本、专科学历性质的不同,《摄影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们在《摄影基础》课程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课程教学时数和教材选用有所变化,对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改革。虽经历了建设发展过程中实验条件简陋的坎坷,仍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经过我们不断研究、探索
3、、完善,现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已基本发展成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经常参加各级影展和大学生DV作品大赛并取得不同级别的奖励,从兴趣的产生发展到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教育电视系统》、CAI课件制作、影视创作等专业课程和实验的深入和提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出来,旨在使《摄影基础》课程更加完善,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深化教学。一更新教学目标定位10摄影是一门集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4、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怎样通过摄影教学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专业技能的扩展,适应“读图”时代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从课程性质上,《摄影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学习时应该强调实践操作;从教学目标上,不但要掌握摄影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以往的摄影教学主要以学习和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大量课时用在讲解照相机原理、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上,学生多数仅能拍摄出清楚的照片即可,要想创作摄影作品,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锻炼。而随着照相机自动化程度
5、的提高,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促使我们调整教学重心,教学内容由技术性向艺术性转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摄影创作上,要求学生在实验当中注重用光、合理构图,能够创意求新,拍摄出有较高质量的摄影作品。二修改和调整教学单元针对新的教学定位,分析了数字化环境下课程内容和专业发展特点,我们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首先,及时更新课程教材。自本课程开设伊始,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影像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教学创新,从掌握技术转向提高艺术水准,先后更新和选用了更适合学生和教学的新版本教材,其中有:《摄影基础》,刘涤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
6、90年5月第一版;《摄影技术教程》,许国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大学摄影创新教程》,陈琳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摄影技术与艺术》,杨韶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10其次,调整教学重心,合理压缩教学单元。随着照相机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有些课程单元的学习已显得过时或失去实际意义,如双反照相机的使用、暗房特技处理、冲洗药液的配制、黑白照片的接触印相、彩色片的洗印等。以前为学生实验提供的多是全机械相机和黑白印放设备,教学中曝光量控制的讲授和实
7、验较多,传统暗房操作实验所占的比重也较大。而今学生所用的都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照相机或数码照相机,曝光、调焦等在摄影实践中的控制应用不断减少,我们对部分内容做了相应地压缩。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使我们在教学中加大了摄影用光、构图及摄影鉴赏的比重,为摄影教学由教授技术向传播艺术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再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影像综合处理能力。数字技术的21世纪,人类又重新进入了“读图”时代。结合数码科技产品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教学中及时提供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补充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数码照相机的
8、使用、多种曝光模式的调节、自动曝光补偿、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码照片的输出、数码相机动态摄影、数字相册和影像编辑等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10为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