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

ID:10634827

大小:46.18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7-07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_第1页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_第2页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_第3页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_第4页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提要:何炳棣揭示的明代前期进士三代履历中纯粹的生员家庭空白,是史料缺载和今人理解不同所致。其中,洪武四年的进士大多是宋元士大夫之后裔。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主要是元代特殊的用人政策留下的“后遗症”,是一种短暂的、非正常现象,其结论在科举史上并不具备典型的意义。关键词:明代前期 科举社会流动 何炳棣 儒户非典型性 一、问题的提出科举的社会流动是评估科举功能的宅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科举学中的一大热点濑与公案[1]。由于明代科举没有民族歧潘视或特权因素,且现存明代登科录资料较屠为完整,涵盖面也较广,使其成为研究科圜举社会

2、流动的比较理想的对象,学术成果也较为突出。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著名譬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教授及其皇皇巨著—飒—《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瑚》(以下简称《明清社会史》)[2]。何炳棣[3]通过对明清48份进士登科蝠34/34录的12226名进士家境的分析表明:明代进士出自A类者,即前三代没有获得谐过一个初级功名、更谈不上有官职和官衔的家庭的占%;出身B类者,即前三代已摇产生了一个或更多的生员,但却没有更高盍的功名或官职的占%;余为出身C类,即珥是指那些上三代获得过一个或一个以上较礅高的功名或官职的家庭。何氏把前两部分都看作平民,这样,明代一半的进士来自艮平民家

3、庭。其中,明初(这是原文的界定旺,以下“明初”改为“明代前期”,详后芩)平民出身的占%。清代A类进士占%,嫦B类进士占%,两者合计为%。明清两代馆出身A类的进士占%,出身B类的进士占誉%,两者合计为%。此外,何炳棣又认为阴宋代进士来自平民家庭的占53%。由此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辜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垂直流动,明代,尤其昧是明代前期社会是历朝平民入仕比例最高檫、机会最平等的一个社会,甚至认为明代组前期三代无功名的A类进士比例之高,是朽现代西方社会精英流动数据也难以企及的。此后,流动的速率就呈下降趋势[4]太。也可以这么说,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誉不仅成为“流动

4、派”心目中的理想与标本帆,而且,从总体上提升了明清五百年间科举社会流动之频率。可是,虽然因《明勇清社会史》还没有中译本,笔者没有通读チ过原著,但从王振忠翻译的何著第六章—斌—《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作者β把明代科举“流动率极高”归结为“人口貔较少”[5],以及拙作涉及的相关文章嘤34/34蠡测,何炳棣在原著里似乎没有对明代前滟期科举社会流动率特别高的成因做过比较遵透彻的解析。由于何氏所用史料的不可架取代与样本占有总体上的无与伦比,加之孜论证比较严密,讨论既深又广,使《明清是社会史》成为中国社会史、科举史研究中贿的一个经典。而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之论断,俨然成

5、了经典中的经典。何荐氏理论首先在西方引起“惊异”与轰动[攴6],被海外学者广为接受。尽管从上插世纪80年代开始,何炳棣的科举社会流动论遭到了以海姆斯(Hymes)、艾慊尔曼(Benjamin)、卜正明等国痉际著名汉学家的强烈冲击[7],但“非流动派”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研究,从方法肓到观点与何氏进行争鸣,至于何氏所用的噼明代前期部分史料(相对于明中后期及清圻代的登科录)是否存在局限?考察的明代绊前期的科年与人数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丝?特别是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之命永题是否具有普适的意义?质疑者则大多不荭予关注。国门洞开后,经大陆学者如孙徒立平、王振忠、吴建华、刘海峰、

6、何怀宏窬等的引进与推崇,何氏理论被国内读者所鳃熟识[8]。近几年,虽然受海外“非流幻动派”观点之影响,在对待科举是否促进启了明清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上,除刘海峰僮取“折中”(偏流动)立场,吴宣德持质孳34/34疑态度的少数学者以外[9],大陆多数釜学者倾向于以何氏为代表的流动派。其瞢中,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的研究成果尤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被一些学者看成仁是科举社会流动率的极限,并由此观察到骣“改朝换代之际”,往往是科举社会流动绽频繁的时期,又引伸为是明代前期社会“鄱活性”与“繁盛和稳步发展”的象征[1凡0]。钱茂伟也注意到明代“平民之家比缕例由高而低,最后与功名之家持平

7、现象”凵。但他从“能力流动”切入,而非历史背砑景来考[11]。可见,海内专家对明代礞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及其意义也缺少质桃疑。即使有限的讨论,也没有走出从现象煦及“流动”本身仅找原因的思维框架,难河以触及事物的本质。何炳棣在其新著—饺—《读书阅世六十年》里,就明代科举社壬会流动问题进一步重申了自己原先的观点蓦,但仍没有提及明代科举社会流动率高的鸢原因[12]。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旺对明代,特别是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抠高命题之典型性及何炳棣所用明代前期史с料的相对完整性似乎还没有人进行专门的垩研究,本文主要是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