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100例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100例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广西市第一医院妇产科李晓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子宫体积、肌瘤体积等临床指标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P<0.05);治
2、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肌瘤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的临床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中药;子宫肌瘤;子宫肌瘤(myomaofuterus),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形成的良性子宫肿瘤,又称平滑肌瘤、子宫肌纤维瘤、子宫纤维瘤、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1]。在育龄妇女的患病率高达20%~40%[2]。这种常见肿瘤的病因不明,青春期前不发生平滑肌瘤
3、,此肿瘤为激素反应性肿瘤,或称激素依赖性肿瘤或称激素相关肿瘤,通常在生育期生长,绝经后有逐渐缩小趋势。可表现为孤立性生长,也称单发性子宫肌瘤。但具有2个或2个以上肌瘤的多发性生长更为常见[3]。现代对此病的治疗方法采取性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治疗方法。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4],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确诊。所选病例将其随机
4、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4.3±1.8)岁,体重44.3~78.8kg,平均体重60.4kg,单发肌瘤24例,多发肌瘤26例。月经周期正28例,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22例。观察组: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4.8±2.6)岁,体重44.6~77.6kg,平均体重61.2kg,单发肌瘤25例,多发肌瘤25例。月经周期正常30例,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5、.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每日12.5mg,自月经第1~3天开始,每日1次睡前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一切与治疗子宫肌瘤有关的药物,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生地20g、黄芪20g、桃仁20g、当归15g、白芍15g、红花10g、丹参10g、莪术10g、昆布10g、鳖甲10g。辨证加减:气虚血瘀者加党参20g,黄芪20g;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5g;热结血瘀者加黄芩10g,酒大黄10g;腹坠胀疼痛者加延胡索10g,乌药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口服。2组均治疗3个月为1
6、个疗程[5]。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1.4疗效评定标准包括: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正常或绝经,子宫体积恢复正常,肌瘤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月经周期及经量基本正常,子宫体积比治疗前有所缩小,肌瘤体积缩小一半以上;③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子宫体积恢复不明显,肌瘤体积缩小1/3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肌瘤体积无变化或大于治疗前体积。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6]。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
7、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n(%)]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50121191864.0%治疗组5026176198.0%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分析指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血红蛋白(g/L)95.6±6.11
8、32.2±9.0*#94.3±5.8134.5±9.1*子宫体积(cm)13.6±12.06.0±4.7*#13.0±11.87.4±6.0*肌瘤体积(cm)14.0±6.15.5±3.6*#13.6±7.27.2±3.9*注: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P<0.05,t=3.483;治疗组治疗后#P<0.05,t=2.781,两组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